紓緩憂鬱!研究曝「做1件事」 效果比諮商、藥物治療高1.5倍

下雨天,憂鬱,雨天,低落,陰天。(圖/達志/示意圖)

▲研究發現,運動有助改善憂鬱,效果比諮商、藥物治療高出1.5倍。(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想紓緩憂鬱情緒,運動可能更有用!根據一項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的新研究指出,運動可以強健身體、抒發情緒,有遇到憂鬱及焦慮症狀時,效果甚至是諮商或主要藥物治療的1.5倍。研究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孕婦和產後婦女、健康的人、愛滋病患或腎臟病患者受益最大。

此研究由南澳大學學者執行,選擇從2022年1月1日之後發表、符合條件的資料,進行97篇回顧研究,包括1,039項試驗和 128,119名參與者(包括健康成人、精神疾病患者和各種慢性病患者),這也是目前為止最全面的回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持續12週或更短期的運動方案,與更高強度的運動對於減輕焦慮和憂鬱症狀更為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研究也強調運動改善心理健康的速度, 並指出多樣的運動(包括步行、皮拉提斯和瑜伽等)、即使中等強度的運動,都能為心理健康帶來正向的改變。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徐錦興教授表示,運動會讓人體分泌所謂「快樂」的激素, 如多巴胺、腦內啡等,可以暫時去除部分的負面情緒,除了一定運動強度,一定時間的肢體活動也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戶外活動會讓人暫時離開「不好」的情境、或透過「陽光洗禮」讓人感到心情愉悅。

徐錦興提到,多數的運動會接觸到人群,有人就有交談,透過人際互動紓解情緒,是運動讓人紓解壓力的原因之一,這是一篇整合分析的研究,洞悉前因後果間的關聯,至於短期的介入成效更好的理由,則是因為個體打破「固有的生活型態」,願意將運動導入日常生活中,在導入初期,運動介入對情緒的改善效益會最凸顯,隨著時間過去,生活型態固定下來,效果可能遞減,但對心理健康仍有正面影響。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表示,這個研究提供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運動除了可以強健身體、紓壓,更有超越諮商及藥物治療的效果,一般民眾可以從自己做起,察覺到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有負面思考、失眠、食慾不振、無故想哭等現象時,可以試著從簡單、多樣的運動(步行、瑜珈)開始嘗試。

關鍵字: 憂鬱 運動 憂鬱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