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卻不知從何說起?心理師用「非語言方式」打開封閉心靈

文/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

你是否也曾有過茫然失落,內心有苦卻說不出的經驗?其實,還有更多「說」之外的方式,可以陪伴你度過人生中那些徬徨無助的時刻。人的一生中必然經歷過幾次的失落事件,可能是付出的努力沒能獲得相應的回報、投注的情感沒有及時的回應、想延續的關係戛然而止、無法再保有想守護的人事物、重視的需求遭到忽視、想逃避的卻被一再喚起……以上種種情況交織出每個人獨特的人生風景。

▲▼心理  。(示意圖/翻攝自IG tvn)

▲還有更多「說」之外的方式,可以陪伴你度過人生中那些徬徨無助的時刻。(示意圖/翻攝自IG tvn)

不想談,或是還沒有準備好要談

人在面對緊急、危機情況時,會以「戰」(比如:大吼大叫)、「逃」(比如:遠離刺激源)、「僵住/凍結」,或「討好」(比如:順從對方的要求)等方式反應,來保護自己。這些自我保護機制,在當下會以「生存」為首要目標,將情緒和想法凍結在身體中。在當事人尚未感覺足夠安全、環境仍有許多不確定性、不想面對、不知如何面對,或是原本的因應機制失去作用時,都會讓當事人不願意談,或不知道要如何談。

還有幾種情況,也會導致上述情況:

•當事人想談時,卻因為無法承受或不知如何因應隨之而起的強烈情緒,而害怕再次談及或無法好好表達。
•當事人試圖表達時,身旁的人無法好好接住當事人的情緒,導致當事人選擇噤聲,以免受到二次傷害。
•因社會文化、大眾習以為常地不去談或不回應、怕尷尬,導致當事人不知道這些情緒、這些狀況,是可以談的,並非是丟臉的事。

無論是上述何種情況,那些凍結在當事人身體裡的情緒和想法,沒能找到適當的出口時,就會以其他形式展現,例如:做惡夢、莫名焦慮,甚至是身心症狀(如:過度換氣、頭痛、腸胃不適、失眠等等)。

從非語言方式打開承接情緒的空間

當人感到痛苦,或情緒太過強烈時,可能會關閉身體感覺,並連帶關閉「感受」生命、「感受」活著的重要能力。自古以來,人類創造許多儀式、行為,來傳遞經驗、分享記憶、處理巨大的傷痛,我們同樣可以運用身體感受、肢體動作、藝術材料、音樂、遊戲等具備彈性與變化的非語言媒介,協助人們安心地表達內在難以言說的想法與感受,為人們在「無法忍受」或「難以忍受」的經驗中撐開一點空間,幫助他們承接內心複雜的情緒,陪伴他們進到「稍微可以忍受」的狀態,然後逐步開啟表達自我和彼此理解的可能性,最終得以整合生命經驗,獲得療癒,增進心理韌性。

▲▼ 《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  。(圖/商周提供)

▲《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 。(圖/商周提供)

★書名:《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
★作者:蘇鈺茹、蔡詩詩、陳祺杰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期:2024/4/09
★建議售價:NT$ 350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