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E/5部必看的華語LGBT電影 《女朋友。男朋友》認清自己想愛誰

ZINE MAGAZINE ZINE MAGAZINE

ZINE magazine is supplemented with ..

文字。 圖 /ZINE Mag

每當國際上湧現出更多 LGBT 聲音的時候,或者又多了一個地區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的時候,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在你的教室、辦公室或家族聚會的餐桌上,卻仍然有人將 LGBT 群體視為“特殊人群”,甚至將他們妖魔化。有人依舊誤以為 LGBT 群體是源自西方的影響,卻忽視中國裡也有本土所構建的性別光譜。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或許不是我們高估了巨大人口的包容程度,而是因為 LGBT 的存在一度被剔除在華語語境之外,缺乏被了解和被討論的空間。例如,中國自古以來便有不少如龍陽、斷袖等同性之愛的典故,可是從二十世紀後半段起,大多數人對同性戀的認識卻建立在不健康的層面上。

1993年的《霸王別姬》曾對這段歷史有直接的描寫,然而這部電影在贏得當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後才得以在中國大陸上映。

電影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面對面的視角,戲中角色就是現實人物的一面鏡子,我們完全可以透過銀幕看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那些被稱為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的人,其實也不過是你的同學、同事、家人或朋友。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彼此,給予彼此更多的包容和愛,以下是你不應該忽視的五部華語 LGBT 電影。

《喜宴》1993年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趙文瑄飾演的高偉同跟美籍男友 Simon 在紐約同居,在父親中風、傳宗接代這些家庭問題面前,他不得不做出妥協,和非法移民的上海女畫家顧葳葳假結婚。事實上,為了維持這種表面的和平,Simon 、顧葳葳和高家父母也不斷地在圓謊。

這個出格的故事發生在1993年,《喜宴》作為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之一,延續以反傳統語境講述傳統文化的手法,讓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庭倫理觀念顯露出矛盾和荒謬之處。比如在 Simon 和高爸爸坦白的那一幕,Simon 說他不懂為什麼要這樣,高爸爸說,他也不懂。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另一處讓人感觸頗深的是,高媽媽得知兒子是同性戀後,便猜測是 Simon “帶壞”他,認為這個“毛病”是暫時的,可能是有“心理障礙”。如果你也碰到類似的問題,不妨邀請你的父母一起觀賞,看看他們如何化險為喜。

《女朋友。男朋友》2012年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一個人跳舞叫造反,全校一起跳舞叫民意。”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從1990年的野百合學生運動說起,講述張孝全飾演的陳忠良、桂綸鎂飾演的林美寶及鳳小岳飾演的王心仁從少年到中年的三角關係。他們在革命意識覺醒的年代發現自己的慾望和性取向,也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被動地改變自己的身份。他們想認清楚自己是誰,愛自己想愛的人,卻總是受到時代情境的左右。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在電影的學運場景中,最激動人心的可能不是那些抗議口號,而是陳忠良在廣場角落吸吮警察的手指那一刻。這個冒險的舉動一方面是隱喻理想主義與殘酷現實的角力,另一方面他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而越界,也是為了下一代去爭取渴望的未來。

《阿莉芙》2017年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少數民族中的 LGBT 群體並不在少數,但《阿莉芙》卻是一部罕見的聚焦於原住民多元性別的電影。導演是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負責美工出身的王育麟,劇本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突出排灣族頭目之子“阿利夫”想變性為“阿莉芙”所面對的掙扎,最終由民歌之父胡德夫特別客串的頭目親手為女兒加冕化解心結。

讓人唏噓的是,電影中的另一位跨性別者 Sherry 似乎更符合這一族群的真實寫照。儘管飽受歧視和不公對待,她卻用最後的微笑提醒我們保持勇氣,給予更多的包容和善意。此外還有變裝皇后和女同性戀者的角色加入,構成一部有笑有淚的 LGBT 群像,如導演所說,獻給為性別和愛所苦的芸芸眾生。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藍宇》2001年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如《藍宇》這樣的陰鬱基調是大多數華語 LGBT 電影的共性,這部由關錦鵬執導的電影改編自網絡小說《北京故事》,故事發生在1980年代末,劉燁飾演的窮學生因一場性交易愛上胡軍飾演的高乾子弟陳悍東。 “捍東”這個致敬國家領袖的名字透露出人物性格和時代背景的關係,這也讓他比藍宇花了更多時間去直面自己的性取向。在經歷6.4事件後,他們之間的高牆倒下,開始建立起平等的關係。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可想而知,這部拍攝於北京的電影是無法在中國大陸上映的。另外,如果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酷兒群體和城市的關係,可以參考1980年代興起的酷兒理論,它認為是社會和文化過程構造出了性別和性取向。

《得閒炒飯》2010年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周慧敏在《得閒炒飯》中飾演的雙性戀“中女” Anita 因不婚懷孕遭到職場歧視,電影中出現的中環半山電梯彷彿在暗示 Anita 的處境不上不下進退兩難。她的好友隨即為她發起抗議示威,這部電影關於女權覺醒的案例比比皆是,同樣可貴的是,LGBT 群體沒有退縮和掩飾,他們直接站出來為自己的權益而戰。

▲不容忽視的10部華語 LGBT 電影(上)。(圖/ZINE提供)

另一方面,Anita 有望復合的前任,由吳君如飾演的Macy 也那麼巧意外懷孕(除了劇情需要,或許也是倡導安全性行為的反面教材),最後她們共同面對的結局某種程度上是非常理想化的。許鞍華導演將市井人物的悲歡上升到現代社會問題,讓我們意識到她們經歷那麼多的事,不過是想擁有一起牽手搭電梯的簡單浪漫。

ZINE Ma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ZineMag/

實體通路:台灣/誠品書店、金石堂、紀伊國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goo.gl/pXw2TR

關鍵字:

ZINE, LGBT, 華人電影, 電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