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從這4點反省 我們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播畢之後,這 5 大議題仍值得審思。(圖/女子學提供)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迎來了精采的大結局,不曉得大家還滿不滿意最後劇情給大家的交代呢?編輯覺得,雖然最後是一個俗套的大團圓收尾,但卻讓人好愛、好感動,打從心底地希望每一個角色的未來能過得好,我們的社會可以一步一步往好的地方走。

短短十集的內容,從寫實的角度出發,每一幕都像是我們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也許這正是編劇巧妙地安排,希望在劇終之後,於各個面向,大家都能持續地省思,並且勇敢地做出一些些改變,未來這個世界就能產生不同的面貌。

1. 正義私刑/鍵盤魔人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播畢之後,這 5 大議題仍值得審思。(圖/女子學提供)

▲在發言前多站在同理的角度,少一些謾罵,或許社會的氛圍會祥和得多。(圖/《我們與惡的距離》官方粉絲專頁)

大家還記得第一集的「含屎噴赦」嗎?近幾年,幾乎只要有重大事件發生,社會就會瀰漫一股群情激憤的情緒,甚至是集體動用私刑來懲處加害人。但這樣的行為真的是正義嗎?

相同地,在每一集的片頭都可以看見,隱藏在鍵盤背後如雪片般飛來的評論,這些言語有時就像一把利刃,不分青紅皂白地將人刺傷。儘管在現在的網路世代,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發表言論,但在享有這項權利的同時,我們都該更謹言慎行,不應該躲在鍵盤後面有意、無意成為事件的加害者。

2. 媒體自律/閱聽人識讀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播畢之後,這 5 大議題仍值得審思。(圖/女子學提供)

▲想要改變絕對不是靠單一力量或媒體,而是需要大家的集體共識。(圖/《我們與惡的距離》官方粉絲專頁)

搶快,搶頭條!已然成為現今媒體的不成文生態。從《與惡》的電視台名稱中,不難發現這個事實,「快訊」和「品味」永遠都是站在對立面。在看完這齣劇時,各電視台相信都收到了不少的撻伐。

不過就如經濟學名詞「供需原則」,許多人都抱怨媒體不知檢討、缺乏自律,但如果不是閱聽人愛看「腥羶色」、「聳動誇張」、「血腥暴力」的內容,想必也不會為了收視率和點閱率朝往這部分製作。

大家都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套一句李曉明媽媽說的話,沒有人會希望花 20 年養出一個殺人犯。這些站在第一線的報導人員,念了好幾年的書,終於進到傳播領域,他們鐵定也是希望能做出好的內容,回饋社會。

3. 精神疾病/神經病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播畢之後,這 5 大議題仍值得審思。(圖/女子學提供)

▲害怕和厭惡往往是源自不理解,理解能讓我們少犯很多無知的錯誤。(圖/《我們與惡的距離》官方粉絲專頁)

透過《與惡》一劇的演繹,可以發現社會對於精障議題,有著很深的成見以及不認識,導致很多的惶恐和害怕,比如不願意康復之家設在自己家附近、應家人一開始被動不希望思聰就醫。在第三集,思悅更是哭倒在大芝的懷中說著:「精神病聽起來很可怕」,之後也反覆思量著,如果思聰生的是其它的疾病,難道就會比較好嗎?

精神疾病其實就是病症的一種,如同最後喬平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思聰說的:「你可以把它想成是高血壓,吃藥可以幫助你維持身體的狀態,維持生活的品質。」藉由思聰視角的呈現,讓我們多少能夠同理了精障病患所遭受的困境和折磨,撕除「神經病」的標籤後,他們有病沒錯,但卻也是努力想活下去的人。

4. 民主法治/死刑意義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播畢之後,這 5 大議題仍值得審思。(圖/女子學提供)

▲殺了人可能真的該死,但粗暴地奪走一個生命,難道是民主法治的國家應有的作為嗎?(圖/《我們與惡的距離》官方粉絲專頁)

在李曉明不明究理地快速伏法,王赦醉後在美媚家失控吐露真言:「大家都希望他死,輿論媒體也都希望他死,但是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嗎?」相信這一場戲,讓所有的人都印象深刻,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法治」的意義。

如同鄭捷隨機殺人事件發生時,所有的輿論一片喧鬧,彷彿判得死刑,槍決加害人之後,就能給大眾一個交代。但然後呢?

或許王赦說得對,如果我們只是想看「一命還一命」這種償命戲碼,那為什麼不在一開始抓到犯人時,就將他千刀萬剮,而要花費後續的時間和心力開庭、調查?姑且不論死刑的存廢,執行死刑背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真的有待我們好好的思辨一番!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播畢之後,這 5 大議題仍值得審思。(圖/女子學提供)

▲《我們與惡的距離》寫實的同時,也利用人與人之間暖心的互動療癒我們的社會(圖/《我們與惡的距離》官方粉絲專頁)

《與惡》這部劇,拋出許多議題讓大家有討論空間的同時,也安插了許多「療癒」人心的橋段,隨著劇中人物交織的關係和情感修復,會發現其實還有好多暖心的人在撐起我們和整個社會。

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每一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在看待事實,透過理解和體諒,最後劇中的人迎向快樂結局,就像思悅說的「會好的」,也如同天彥告訴媽媽的「希望就在雲後面」。

戲終人散後,那我們呢?儘管撫平傷痛的過程不容易,想要改變社會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這些都需要時間沒錯,但同時還需要我們的勇敢和努力。或許,多關懷身邊的人,多為這個世界著想一點,我們與惡的距離就不遠了。

編輯偷偷說:除了上述4大議題之外,還有更多婚姻、教養、相處等人與人間的情感處理,值得我們好好審思。

延伸閱讀: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從《我們與惡的距離》5 段感情中,審視愛與現實的平衡點

【時事渲染】我們活在新聞所構成的世界裡:終止媒體審判,吳佳慶醫師:「不要把自己想成是當事人」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