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Ann 圖/商周出版提供、翻攝自unsplash
人際關係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最難摸索也最難平衡的課題。我們在不同身份之下生存,卻忘記了如何保持快樂。《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就從包文家庭系統論與案例下手,帶你重新擁有真正的自己。
近期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我們在教育小孩如何保護自己的同時,卻沒教「如何不去霸凌別人」以及「為何會有霸凌事件」。而書中提到的包文家庭系統理論,正是教你如何去看懂人際關係的種種樣貌和關聯,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早就埋下伏筆。
問題不在做法,而是做法背後的想法
場景一:小二的阿明在學校跟同學打架,情緒暴走。
場景二:父母親在家庭激烈口角,並揚言要離婚。
場景三:父母親共同面對孩子在學校的不當行為。
面對這三個場景,一般人可能會說場景一的小孩需要學習情緒控管,場景二的父母需要好好溝通,至於場景三,或許會說他們是一對盡責的父母親。
但是,這三個看似各自獨立的場景,卻也可能相互關聯,形成一場永不停止且不斷循環演出的戲碼:阿明常常在家目睹父母情緒高漲的爭執,他自然會被這些情緒張力所影響,一旦跟同學有所摩擦,他很自動地就會以發飆來釋放內在的情緒壓力。
而當他的暴走行為引起學校關注,要求父母共同來處理時,父母便會很有默契地不再為兩人間的問題爭執,反而能夠共同合作來陪伴阿明走過他的情緒風暴,直到下次父母又開始有了更強烈更頻繁的激烈衝突……。
在「關係」中,一切都是「相互的」
包文家庭系統理論是指面對家庭問題時,不再只看出現的症狀,而是用整體來看家庭中的互動,這樣才能真正瞭解問題的根源,瞭解後,改變才可能發生。如果我們使用「A造成B」的思考方式,通常只是咎責。就好像去檢討一個霸凌者的行為,指責他缺乏社交技巧或歸咎父母不會教孩子,這類都是「A造成B」的直線型思考方式,其實效果並不大。
但是如果以家庭系統論探究問題的源頭,「循環型」的思考方式,把責任找回來,就能有效解決。此時我們應該去思考,霸凌者在與家人的互動關係上,出現了什麼問題。通常叛逆、難相處和壞脾氣只是家庭問題的一個症狀,真正的問題不只在霸凌者和父、母本身,也存在於他們三人間的互動模式。
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反應,促成這一連串的後續反應,就像骨牌效應般一個接一個,每個成員都參與製造問題。上一代的互動模式複製到下一代,包文稱之為跨世代傳遞(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所以如果每個人都可以中斷不好的互動模式,從自身去減少摩擦,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僅僅指責霸凌者,或許這類事件才會真正得到解決。
★書名:《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 邱淑惠博士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5月30日
★建議售價:新台幣280元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