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瓶裝水不見得比較健康。(圖/Pixabay,以下同)
編輯/借借
7月份台灣連鎖餐飲外帶禁用一次性吸管政策推行,部分民眾抱怨不便,但事實上地球上的塑膠製品已經污染環境,進入循環生態圈,導致人類也開始吃下塑膠,因為人體構造無法排出,所以塑膠進入人體後會被吸收,健康風險還尚未查明,研究顯示,喜歡喝瓶裝水的人,可能1年攝取13萬顆塑膠微粒,比直接喝自來水的民眾多上1倍。
大家都知道塑膠難以被大自然分解,《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之前發表的內容中顯示,塑膠分解之後變成微粒,分佈在海洋、河川、土壤與空氣中,人類是生態圈的一環,自然身體也會「吸收」這些塑膠物質,成人平均每年至少會吃下5萬顆塑膠微粒,還不包含空氣中吸進去的。
▲塑膠瓶不好分解,微粒已經讓人開始吸收在體內。
研究發現,瓶裝水的塑膠微粒,會在製造與運送過程中被釋出,意即比起直接煮開飲用的自來水,瓶裝水內含的塑膠微粒多了22倍,比起食材、加工品等等,更清楚能呈現出差異。有些民眾選擇瓶裝水,是因為覺得更加乾淨或健康,卻喝下更多累積在體內的塑膠。
▲想補充水分建議自己攜帶重複性水壺或隨身杯。
雖然目前還未確定累積在體內的塑膠會有什麼傷害,但長久累積下來,可以肯定會增加健康的風險,因為塑膠本就不是天然的物質,一些微小的塑膠微粒甚至能穿透人體組織,恐引發免疫系統的相關病變。
部分人士認為只要瓶裝水保存得宜,就可避免更多風險,事實上消費者根本無法預知,在運送過程中會出現的狀況,可能從法國運來的瓶裝水,在某個環節曝曬在陽光下2小時,導致瓶身塑化劑溶於水中,但從冰庫中拿出瓶裝水的你,卻無法得知這項狀況。
▲直接喝煮熟與過濾的自來水塑膠微粒較少。
更別說瓶裝水的瓶子會再造成污染了,下次想買瓶裝水來解渴,不妨想想自己肚子裡的那些塑膠吧。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