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經典/英國國家藝廊從38幅畫開始 「不收門票」來自一個信念

▲英國國家藝廊。(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英國國家藝廊是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圖/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維基百科)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近期台灣藝文界大事,便是奇美博物館將展出英國國家藝廊的52幅真跡,也是國家藝廊成立近200年來,首度出借畫作至台灣展出,引發民眾熱議。英國國家藝廊最初是由38幅私人收藏演變至今,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最特別的是入場不需門票,只要跨入大門就可欣賞到梵谷的真跡,讓所有人都能無門檻的接觸藝術之巔。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國家藝廊正式名稱為The National Gallery,成立於1824年,相較於大多數博物館都是由皇家跟王室收藏品國有化而成立,國家藝廊最初的成立種子,在於英國政府用約6萬元英磅,從John Julius Angerstein的遺產拍賣中買下他所收藏的38幅畫作,買下畫作後,其收藏品也直接在John Julius Angerstein的別墅Pall Mall對外展出,這也是國家藝廊最初的樣貌。

▲英國國家藝廊。(圖/維基百科)▲英國國家藝廊。(圖/維基百科)

▲John Julius Angerstein(左),以及最早期位於Pall Mall的英國國家藝廊。(圖/維基百科)

John Julius Angerstein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跟商人,出生在俄國聖彼得堡,因社會地位顯赫,也跟喬治三世國王、英國首相威廉・小彼得等認識,並收藏了魯本斯、提香、拉斐爾、維拉斯奎茲、柯勒喬、威廉賀加斯等作品,而他生前在拍賣會場購得的文藝復興全盛期重要畫家Sebastiano del Piombo代表作品《拉匝祿復活》,成為國家藝廊在1824年成立時收錄的第一幅畫作,編號為「NG1」。

▲英國國家藝廊。(圖/維基百科)

▲Sebastiano del Piombo代表作品《拉匝祿復活》,是英國國家藝廊登記的第一號畫作。(圖/維基百科)

而持續增加收藏品的情況下,原先的Pall Mall已經幾乎容納不下,加上來參觀的民眾,擁擠和悶熱的空間,跟法國羅浮宮形成「強烈的國家美術館對比」,但在主事者的考量之下,早期的國家藝廊仍堅持在市中心,以達到它的社會性目的,也是就可以被人們輕易地造訪。

▲英國國家藝廊。(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英國國家藝廊。(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在1832年,終於決定在位於富裕的西區和東部較窮的地區之間的特拉法爾加廣場,開始進行國家藝廊的新建築,雖然倫敦市中心的污染嚴重,但國家畫廊的主張「收藏可以被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訪問」是最優先考量,因為其設立的宗旨在於藝術品並非以收藏為目的,而是帶給民眾一種高貴的享受。

▲英國國家藝廊。(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國家藝廊一直以繪畫為主題,目前館內收藏13世紀至20世紀逾2300幅藝術名畫,也成為舉足輕重的博物館之一,5/2起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將正式開展,該展去年曾於上海、首爾、香港等地巡迴,所到之處皆轟動,本次精選52件包括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塞尚、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不同時代與流派,是在台灣難得的相遇,三大主題票券將於3/1中午12點起限量開賣。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圖/奇美博物館提供)▲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林布蘭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1669年創作;拉斐爾《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阿爾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版權來源英國國家藝廊)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文森.梵谷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版權來源英國國家藝廊)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克勞德.莫內作品《鳶尾花》,約1914-1917年創作。(圖/版權來源英國國家藝廊)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保羅.高更作品《窗前的果盆和啤酒杯》,約1890年創作。(圖/版權來源英國國家藝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