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存放有學問。(圖/Unsplash)
記者曾怡嘉/綜合報導
「寶林茶室」事件使得食安問題備受重視,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每個平凡的食材都可能因為保存不當而變成食安炸彈,尤其食物存放要注意「危險溫度帶」,像是高風險食材,像是久泡、自釀、久放等食品,更應該要提高警覺。
#若室溫>32°C ,存放於室溫要縮短爲1小時較為保險
食物放室溫易產生細菌毒素,大多數人認為以2小時為限,營養師高敏敏提醒,若是溫高於32°C ,1小時內就要冷藏才保險,很多人都認為食物放涼才能冰冰箱,這是錯誤的觀念,應該要越快冰越好,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吃多少、煮多少。
▲(圖/翻攝自FB/高敏敏營養師)
#食物存放可以分為 「3個溫度區」:高溫區、危險溫度帶、低溫區
高於60°C為高溫區
熱存食材溫度高於60°C為佳。
7~60°C 為危險溫度帶
這個溫度帶是細菌快速繁殖的溫度,食物長期儲存在此溫度帶,最可能導致細菌毒素滋生,而有食物中毒風險,而22-33°C 是米酵菌酸容易產生的溫度。
低於7°C 為低溫區
低於7°C的環境,能抑制細菌增長,延長食物保存期限,若已烹調食物更建議低於5°C保存,而這次沸沸揚揚的米酵菌酸,量少即可致命、耐熱性超高,為一種粒線體毒素,吃到污染食品後潛伏期約30分鐘-16小時,會讓細胞粒線體失能、無法產生能量,容易造成健康威脅。
營養師高敏敏也提醒,想要避開食安風險可以這樣做:
1.慎選信譽優良衛生的店家
2.不吃浸泡過久的食材(濕木耳、濕澱粉製品)
3. 煮過的食物不吃,馬上冰冰箱5°C以下保存
4.不吃過期食品、久放食物
5.冰箱控制7-8成滿、先進先出原則
4.生熟食分開放
5.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
6.避免在家自釀無滅菌製程食物(發酵玉米、椰奶等製品 過往也發生過栗酒、酸湯子等的案例⋯)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