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想換工作?大老闆嚴凱泰的成功哲學 4個系統性架構脫離無目的探索

橙實文化,。(圖/達志示意圖)

文/劉教授 圖/達志示意圖、橙實文化

消化吸收不斷學習,內化思維形成知識
「跌跤也是一種學習,但不要天天想換工作,畢竟滾石不生苔。」 ―嚴凱泰

我們並不是生來就什麼都會,任何事情的開始都是透過學習,開始可能是透過旁人教導或是從書本、網路等地方學習到很多知識,我們要試著去消化、吸收了解知識。當我們學會之後可以跟別人分享,他人不會的地方我們可以教他,我們不會的地方也可以向別人學習,當我們具備好基礎知識後要試著去應用,檢驗是否具備該項能力,而不是只會基礎的理論,卻在遇到問題時無法解決。

在我們真正了解這個知識及有辦法有效應用的過程就是內化, 我們會在這段期間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也會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關於它的思維。最後我們可以將我們擁有的知識及能力傳授給他人,透過我們的能力去幫助他人,就算只是精神上的幫助也是好的開始,代表我們先前的學習沒有白費,我們還能夠有效的幫助到他人,可謂一舉兩得。


嚴凱泰強調:「不是要年輕人一開始就選定工作,但不要對每個工作都不滿意,天天喊『我要換工作』,『時光稍縱即逝, 你可以Try, 你可以 Fight』, 但不要天天不斷的選擇,『這很可怕』。」

在找到興趣之前,我們會接觸到各種不同領域,可以不斷的學習,但是要在摸索後選定一個方面進行加強,而不是每個都嘗試,但是每個都沒有辦法做得很好,畢竟滾石不生苔,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的話,做事相對沒有動力,也無法堅持,你也無法進步,更不用說是成功,所以在選定方向之後要去吸收、消化知識,不會的地方可以向別人請教,直到融會貫通,能學以致用,在腦中形成知識,變成屬於我們的東西。

在精進的過程中,設立好目標,讓我們能夠有動力繼續前行。如何樂在學習、樂在工作、樂在生活、樂在生命,也可以衡量自己的
一生,我們可以學習嚴凱泰的風範及內涵,及可以傳承嚴凱泰宏觀的理念及想法,所以我將嚴凱泰傳承給我們的觀念、精神及人生的目標整合為本節中洞悉力的第四個階段:消化吸收不斷學習,內化思維形成知識,為了達到這個遠程的階段,我認為階段的完成必須要擁有系統性及思維性的框架或學習的架構才能讓讀者脫離漫無目的探索,及沒有人生目標的生活,期許這個框架或架構能帶給讀者創造整體的觀念及整合性的思維,在這個洞悉力第四階段的框架如下。

橙實文化,。(圖/達志示意圖)

1、消化階段:


學習是在前進路上必經的過程,我們會從書本上、課堂上、網路上獲取各種新知,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在學習之後去消化這些學識,並將其吸收進我們的大腦中。大多數的人都會為了豐富自己的內涵拚命地學習,但是當遇到考試或測驗時,卻發現無法發揮,認為可能是自己讀得不夠多,便繼續閱讀更多的內容。

但其實不然,我們要在學習之後確認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所學、是否真正吸收進去,考試及測驗能幫助我們清楚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學會了。無論是從哪裡學習到,若是只有聽到、看到很多知識卻不了解它的含意是沒有用的,要在充分理解後,吸收、 消化進去,才會成為對我們有價值的新知識。

嚴凱泰曾說:「 讀一本書就是一個種子的萌芽,每讀一本書,都應該去吸收它的精髓、它的內涵。」

我們在學習任何事物的時候都應如此, 對每個知識點都充分的了解, 要明白自己是否真的學會了,並且能夠融會貫
通, 以自己的方式消化它們,才是真的將這些學問完整的吸收到它的精髓及內涵,真正的擁有這些知識。學習的重點不在於你看到、 聽到多少,而是你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真的明白這些知識帶給你的東西以及它們的意涵是什麼。

2、互化階段

在學習的時候,跟他人討論也能很好的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所學。每個
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自己不擅長的方面要虛心地向他人請教,補足自己的短處;自己有能力的部分則可以跟他人分享,不要害怕被他人超越,有人在你的前面會更有奮鬥的動力,若是前方沒有目標
便會止步不前,停留在原地,也無法讓自己變得更好。不吝於分享是美德,除了能讓自己擁有更多能力,也能使他人進步,而這個相互交流、競爭、共同成長的過程就是互化, 既助人又助己的行為,何樂而不為呢?

2014年時,當時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曾向嚴凱泰請教電動車產業相關問題,他大方地回復連勝文的提問,也給出許多建議,並給予他鼓勵與支持。面對他人請教自己擅長的領域,嚴凱泰不吝嗇於分享,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教導他人,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在受到外界的批評時,他也是虛心地接受指教,不會選擇逃避,在深受巨大壓力的同時,他沒有選擇逃避,甚至是把負面情緒壓下來,靜下心來與外界及身邊的人交流。他不只在精進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他也在努力讓大家能夠一起成長、
進步。

橙實文化,。(圖/達志示意圖)

3、活化階段

在經歷過學習階段,將學習到的事物真正地吸收、消化,並向他人請
教學問或是與他人交流後,要懂得如何去應用所學,達到學以致用。如果只有吸收新知,但是在遇到實際情況時不知道該如何應用的話,先前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無用功,所以我們要試著去應用所學,可以透過說、實際操作、考試等方式,來檢驗是否真的學會了以及能不能運用在生活或是工作等地方。因為在應用的過程中,學習到的東西會先在我們腦中轉換成我們的思維模式再傳達出去,像是說話前會先經過思考再將其轉變成我們自己的風格來陳述,而不是像背課文般生硬的轉述。在大腦運轉的同時,印象也會加深,我們也能夠了解該如何應用於各個方面,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嚴凱泰平常會觀察、 收集各方面的資訊,好讓自己生產的產品能夠隨
著社會的變動做調整,以迎合大眾的喜好。他在一段採訪中表示到,他會買一部最貴的車來做比較,別家好的地方就學習起來,如果是自家好的地方那也不壞,他想給的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他也會研究衣服,像是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服飾代表,他認為這些觀察的對象和社會的變動有關,社會的變遷會間接改變大眾的需求。他還會研究不同世代的消費群,試著因應消費者的需求,並且將觀察到、學習到的應用在商品上,針對消費者做出改良。

我們可以看到嚴凱泰在學習後不會止步於吸收資訊而已,他會針對不同的需求去應用在各個方面,真的去改善自己不好的地方,再去向他人學習優良的地方,去了解為什麼別人在這方面的表現更好,親自去比較,把自己放在消費者的視角,親身體會消費者的感受,再將總結出來的
結果良好地去應用。

4、內化階段

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內化,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方式,它是我們看待事物的觀點,決定我們會做出什麼樣的應對。我們要把學習到的東西,無論是知識、技術或是能力,轉換成大腦所使用的方法,並且歸納進思維模式,讓我們可以更好的運用這些知識,避免出現矛盾或是無法正確判斷的現象。

在經歷了前面的階段後,除了學會如何運用外,我們還要把學到的學問、能力等東西與過去的經驗做結合,在腦海中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在過程中內化自己。聽別人傳授知識並吸收的過程是消化;與他人交流的互動過程是互化;聽得懂且知道怎麼運用是活化;經過一次次經驗的累積,念通了也有辦法自己去達成、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過程才是內化。

嚴凱泰對待工作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及思維,他創造了「WIN 煥新戰略」, 其中包含了三個 WIN,第一個是「Wow experience」,希望員工在第一線傾聽顧客需求,掌握市場利基、創新客戶體驗;第二個是「Intelligent
Technology」,要深耕智慧科技,持續建構差異化利基;第三個是「Platform
+ Network」,透過網路服務,結合車輛平台,創造超越消費者既有認知的差異化價值,並且期許員工能打破既有的思考模式,以新的思維去創造差異化價值。他告訴員工自己想使用的方式,以明確的做法、目標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去實現、 操作,改變過去既有的思想,形成一套屬於裕隆集團員工們的思維模式,以新的方式讓集團成長,走出新的方向。


▲▼資遣,開除,辭職,職場,工作。(示意圖/達志影像)

5、外化階段

內化是透過學習的過程,把知識與經驗做結合,歸納進我們的思維模式,形成一套標準、 原則,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外化則是透過外在的行為,將所學向外輸出,以自身能力間接幫助到他人,進而帶給社會良好的影響。舉例來說, 作家寫書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傳達知識或是正向的價值觀給大眾,以自身的經驗規勸他人、引導他人找到正確的方向,甚至讓讀者在看到書中的內容後,從模仿漸漸地變成擁有自己的思維、行為模式,去從事正確的事,透過實際行動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個寫書的過程就屬於外化的一種,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能力或技術等向外輸出,讓更多的人受益,讓自己不藏私 在有能力的範圍內,盡可能地幫助到他人。

陳文茜在臉書上悼念嚴凱泰,分享他生前做過的許多善事,包括:捐款幫助齊柏林導演還清債務、補貼在值勤時發生意外的警察、救助因火災
失去雙親的孩子等。他始終都在默默幫助別人,不求回報的行善,這正是所謂的外化行為,因為自己先前的努力收穫了許多果實,擁有成就,但是他沒有因此而驕傲自大,更不是為了積德才做善事,純粹是出自於內心想要幫助別人,希望大家都能過得好一點,盡自己所能的在幫助他人,做好事而不留名。

霍桑效應


著名的實驗「 霍桑效應」,它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社會及心理因素帶來的影響遠超過外在的誘因,員工若是積極的,生產力會提高,以及適時的讚美可以激勵員工。單純改變工作條件與工作效率提升沒有直接關係,像是薪資福利或是工作環境等物質上的條件有一定的限度,員工的滿足感在到達一定程度後就不願再繼續奮鬥下去,但若是能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員工,並且採納他們的意見或是適時的給予鼓勵及讚美等心理因素,反而會增加員工工作上的動力,更願意努力完成工作, 提高自己的能力及效率,也會願意追隨老闆的腳步、 敬重老闆。

每位公司員工在聽到嚴凱泰不敵病魔逝世後,內心都感到十分哀痛,他不僅做好事不留名,身為裕隆集團董事長卻非常照顧員工,他曾說過:「 帶人要帶心」。

裕隆前員工李奇嶽分享,他當時身為一個小員工,在集團的頒獎典禮上擔任工作人員,嚴凱泰在典禮開始前特地到後台與大家寒暄,並拍拍員工的肩膀說到:「大家辛苦了!」致詞時也鼓舞員工的士氣,給予大家鼓勵,完全沒有大老闆的架子。由於從小的經歷,他以好的方式回報他人,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依然能夠虛心地接受指教,親自去體會消費者可能的需求,將所學學以致用,並以有別於以往的方式,讓員工拋開過去的思想,轉換新的思維模式,以一顆善良的心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對待員工也是如此,替員工著想、採納大家的意見,甚至主動關心員工,也因此員工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更願意為了公司努力,將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小啟示】

1、跌跤也是一種學習,但不要天天想換工作,畢竟滾石不生苔。

2、在精進的過程中,設立好目標,讓我們能夠有動力繼續前行。

3、讀一本書就是一個種子的萌芽,每讀一本書,都應該去吸收它的精髓、它的內涵。

4、經過一次次經驗的累積,念通了也有辦法自己去達成、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過程才是內化。

5、帶人要帶心。

橙實文化,。(圖/達志示意圖) 

書名:人生做對選擇,好事就來─成功者才知道逆轉人生的20堂課

作者:劉教授

經歷:中央大學財金所碩士、中原大學商學博士財務組,學術專業及研究發表多為風險管理、金融機構管理、客戶關係管理及不動產專題等研究。

出版社:橙實文化

►韓韶禧坎城紅毯穿白紗禮服如仙女下凡!鬆弛感髮型網友看不懂

►最幼稚的三大星座!TOP 1活在童話世界 擅長自我幻想腦補劇情

►韓流退燒!年輕人都在瘋「陸系美妝」 色選更適合亞洲人、價格還超便宜

關鍵字:

橙實文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