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開守護地球的大門!勞力士挺「竭力改變世界的勇者」喚起社區變革、擁抱環保意識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永恆星球,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環境,保育。(製圖/ETtoday)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從太空看向地球,在地球表面積約佔71%的海洋,讓地球在深邃的宇宙中,是顆閃著耀眼光芒的湛藍星球,然而這顆星球上的人類活動,對待生命起源的海洋卻不太友善。

2019年,勞力士啟動「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計畫以支持國際重要人士和關鍵組織,應對當下更急遽的環境挑戰。一時之選的合作夥伴,除了知名的國家地理學會,由海洋生物學家兼探險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於2009年發起的「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畫,更為勞力士與全世界,敲開守護海洋的大門!

藍色使命 Mission Blue

幾乎將整個人生奉獻給海洋的席薇亞・厄爾,徜徉海底長達40年時間,帶領團隊潛進深海探險研究百餘次,過程中更發現數千海洋物種,被《紐約時報》冠以「深海女王」之名的她,可謂眾望所歸。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永恆星球,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環境,保育。(圖/勞力士提供)

▲「深海女王」席薇亞・厄爾。(圖/勞力士Rolex提供,下同)

勞力士在2014年開始支持「藍色使命」計劃,源起於席薇亞・厄爾有感人類面對海洋始終欠缺該有的敬畏與關愛。「人們有時會問我,『海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當然,那就是我們放入海洋的東西(污染),以及我們從海洋取走的東西(大量資源),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無知——人們不知道為什麼要關心海洋。」

席薇亞・厄爾不只為海洋說了重話,她對海洋保護的刻不容緩也完全顯現在行動上,那便是鼓舞大眾「從自己開始」的環保變革。只要當地居民、群體發現自己倚賴生存的海洋環境遭受破壞,或發現對特定物種保護有重要意義的海域,就能在「藍色使命」計畫網站(mission-blue.org)填寫提名「希望點」的申請表。經由專家進行評估,進而保護這些對海洋物種至關重要,或社區依靠健康的海洋環境維持生計的地方,一步步連結成全球海洋保護網絡。

2009年迄今收穫頗豐,目前在各地社區與專家、保育團體的努力下,全球已有130多處「希望點」在眾人關注下重獲生機,其中在2019年勞力士加入計畫後,更在短短一年時間內設立21處。包括知名的加利福尼亞灣(Golfo de California)、位於印尼的布納肯海洋公園,都是備受矚目的希望點之一,同時也見證了在地漁民及潛水愛好者,如何匯聚每個人看似微小的力量,也要極力恢復海洋環境的決心。

和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獎者們一起改變世界
2019年獲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5位獲獎者,來自不同領域,從醫療技術、廢料循環到搶救野生動物並帶動在地發展,皆在各自領域大有斬獲,也代表著勞力士自RAE設置以來,關注且支持的不同面向。

祖奧.坎波斯.席爾瓦 (João Campos-Silva) 

分佈在巴西亞馬遜森林的「巨骨舌魚」,是世上體型最大的淡水魚,最重可達200公斤,過去是亞馬遜人的主食之一。在巴西漁業生態學家祖奧.坎波斯.席爾瓦「介入」當地生態前,巨骨舌魚已經因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臨幾乎滅絕的慘況。為扭轉巨骨舌魚的未來,祖奧.坎波斯.席爾瓦選擇與當地社團、捕魚業積極合作,試著從關閉小型捕魚湖泊、建立在地居民漁業管理的概念開始,逐步將巨骨舌魚的數量回升30倍之高,甚至原本也飽受絕種威脅的海牛、巨型水獺、巨型龜種及黑凱門鱷,也都同步回到棲地。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永恆星球,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環境,保育。(圖/勞力士提供)

▲祖奧.坎波斯.席爾瓦(左)與當地居民一同保護巨骨舌魚,增加了當地社區的收入,令社區生活更加繁榮,並帶來學校、醫療保健及就業機會,婦女更首度可依靠專業捕魚謀生。

克里蒂·卡朗斯 (Krithi Karanth) 

在印度,由於人類不斷開墾擴地,導致野生動物生存面積被擠壓,更不時引發野生動物誤闖入農地莊稼,導致與人類之間的衝突傷亡與財物損失。然而想要爭取在地人對保育的支持,如何降低居民對野生動物的反感相當重要。克里蒂·卡朗斯因此在2015年為野生公園周遭的村民提供免費電話熱線Wild Seve,並在學校設立「保育教育計畫」,希望藉由更快速地提供賠償居民損失,同時將「與自然共生」的保育概念從小紮根,讓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能在當地居民的理解與支持下順利進行。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永恆星球,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環境,保育。(圖/勞力士提供)

▲無獨有偶的,生長於印度的克里蒂·卡朗斯,也看見了「人類與自然爭地」的急迫問題。

葛瑞格˙庫爾坦 (Grégoire Courtine) 

熱愛運動的葛瑞格˙庫爾坦,同時也是一名神經科學家,在工作領域上,他對於大腦如何控制身體活動相當有興趣,在一次遇到一名也同樣熱愛運動,但因脊髓受傷不得不放棄的年輕人,更讓他決心研發出具革命性的脊髓修復療法。備受勞力士青睞且感動的獲獎關鍵,即是葛瑞格˙庫爾坦現正進行的電子「橋樑」系統,此系統主要利用無線技術,記錄大腦控制運動的信號,再以電流刺激腰椎脊髓,促進脊髓神經元再度生長。短程目標是能協助癱瘓的患者站立,或倚靠拐杖等輔助器材短距離行走;長遠目標則是將「橋樑」植入腦脊,再借助其他器具,讓患者重新拾回行走的自由。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永恆星球,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環境,保育。(圖/勞力士提供)

▲葛瑞格˙庫爾坦(右)研發的電子「橋樑」系統,有望普及,讓癱瘓患者重新擁抱站起行走的機會。

汪郁雯 (Miranda Wang) 

全球行之有年的資源回收,實際成效如何?現年才25歲便已是一位科技企業家的汪郁雯,求學期間曾目睹大量塑膠廢棄物無法有效回收,只能大量堆填或倒入海洋,自此決定將「回收塑料再生產」視為職志。近年她成功募集資金,在矽谷創立Novoloop公司,積極研發將塑膠廢棄物轉變成高價值物料的技術,過程中也極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致力減少地球負擔。未來如汽車、電子和紡織產業等,都有望使用這些回收物料,共同加入環保行列。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永恆星球,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環境,保育。(圖/勞力士提供)

▲汪郁雯在求學期間,便將「回收塑料再生產」視為未來志業。

布萊恩˙基塔 (Brian Gitta) 

在台灣早已消聲匿跡的瘧疾,在非洲等地卻還是在地居民以及兒童每日都要面臨的死亡威脅。事實上以現代醫學來說,瘧疾並非不治之症,但患者康復的關鍵就在於快速診斷、立即治療。過去要測試是否感染瘧疾,不外乎先抽血,再由分析師就顯微鏡等工具檢驗,但這樣的過程不少於30分鐘。年僅26歲的布萊恩˙基塔,利用自己對於資訊科技的興趣與專精,集結團隊,成功設計出一款手提式電子設備Matiscope,它的驚人便捷度在於,只要將手指清潔乾淨放入裝置,2分鐘內就能透過光線及磁力檢測瘧疾寄生蟲是否存在體內,不用抽血檢驗就能判斷是否感染瘧疾,進而爭取時間,拯救更多寶貴生命。

▼布萊恩˙基塔,利用自己對於資訊科技的興趣與專精,讓瘧疾更快被發現與治療。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永恆星球,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環境,保育。(圖/勞力士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