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與獨處很重要。(圖/Pinterest)
文/女子學
最近一直處在一個很煩躁、很焦慮的狀態,面對疫情的限制,以及一堆生活中的劇變,讓我多次焦慮症發作。原先和主編說,也許沒有辦法再寫作下去了,需要暫停一些時間,不過經過幾天的喘息,似乎又有辦法動筆寫作了,儘管身體並未恢復多少,但至少不再那麼排斥寫作。
我們的生活,總是如此。正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所以沒有辦法一生中,總是規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造著社會所期待的進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休息與獨處,就變得很重要了。
每個人都需要獨處
▲再喜歡社交的人,都會有不想回訊息的時候(圖/Pinterest)
即便是再喜歡社交的人,都會有不想回訊息的時候。即便是再親密的家人、伴侶,也會有需要獨處的時候。獨處並不是一種罪過,在精神疾病發病時,動輒住院兩三個星期以上,無法攜帶手機、電腦進去,和外界斷掉一切聯繫,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儘管我還沒有住院過,但有時候發病到很痛苦、很痛苦的時候,真的很希望能有這樣的喘息空間,可以不必對任何人負責,拋下一切的壓力,因為再多一點點的壓力,就會讓我腦中想毀滅自己的念頭到達極致。
我想,即使不是精神疾病患者,也是如此吧?
暫時擱下沈重的負擔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圖/Pinterest)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不想回的訊息就暫時丟在一旁,不必逼著自己去回;不想做的事情就暫時擱置著,不必逼著自己要馬上完成;真的受不了的時候,身體總是會告訴你「已經受夠了」,該設下停損點的時候就要設下來,不必強迫自己一定要不斷地有所成就。
無論是工作、社交、生活,都會有我們想要逃避的事情,精神好的時候,才有力氣去應對他們,不是嗎?我或許已經沒有辦法完全恢復成正常人了,因為在成長的路上逼著自己努力了太多,早已超過我能負荷的範圍,但有時候我還是能恢復到比較好的狀態的,那是因為我經歷了充分的休息。
美國有1/5的人口都曾經或正在罹患著憂鬱症,還不包括黑數,這個社會,正在被壓力一點一滴地啃蝕著,想要避免自己精神狀態崩壞而陷入憂鬱症的狀態,適時放過自己或許也是必要的。當然,我們或許短時間內很難去改變整個社會大環境帶來的壓力,但至少,如果可以的話,試著對自己好一點,不想回的訊息、不想接的電話、不想碰的人事物,就放在一旁,等到你有精力的時候,再好好地去面對他們。
延伸閱讀:
30 歲後的生活規劃術:不再熬夜爆肝,學習拿捏「輕重緩急」並空出時間與自己對話
越休息卻越疲憊?因應個人喜好訂定「自主性」的放鬆,別再走入惡性循環的失序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