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女子學 圖/翻攝《美國女孩》劇照
去年12月上映的台灣電影《美國女孩》,以平淡溫暖的家庭故事,闡述家人間的愛恨糾葛,結合時事及當下議題,勾起許多台灣 70、80 年代人的時代回憶。
故事背景設定於2003年,籠罩在 SARS 疫情風波下人心惶惶的台灣。原本在美國生活的母女三人,由於母親罹患乳癌,回到台灣與在兩岸奔波的父親一家團圓。隨著生活的劇烈變調、以及母親病情的不穩定,迫使原本應該幸福的團圓,逐漸產生裂痕。
家庭內的癌細胞
面對母親王莉莉 ( 林嘉欣 飾 ) 罹患乳癌的惶恐及不安,猶如汪洋下的暗礁,使寧靜的海變得危機四伏;即便做了化療,隨時會復發的緊張情緒,讓死亡的恐懼籠罩家庭。從王莉莉開始變得神經質,不斷交代後事,起起伏伏的內外在,猶如黴菌滋生到家人身上,大女兒梁芳儀 ( 方郁婷 飾 ) 一句:「妳得到癌症就像全家人都得了癌症。」,道盡了心中的不快與委屈。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 SARS 的情景想必勾起許多人的回憶,當時人人自危,也剛好呼籲到當今的COVID疫情,雖然在看的是2003年的故事,但彷彿不謀而合地跟觀影人的當下情形接軌,讓人更加沉浸在疫情恐慌之中。
美國夢的碎裂
在 2000 年初期,當時不少台灣人都懷抱著美國夢,劇中母女三人也因此到了美國生活,只是因為母親意外罹癌,無法負擔美國醫療費用昂貴的經濟壓力,迫使他們放棄美國夢,回到台灣冰冷的租屋處重新生活。
回到台灣的梁芳儀,由於文化差異及教育體制的不同,在學校及同儕間備受排擠,難以適應的她,渴望回到美國,重回以往脫韁野馬般的自由。令編輯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離家出走中,她到了一個馬廄,誤以為看見以前在美國騎的馬 Splash,盡力地想給馬戴上轡頭,彷彿這樣就能逃回無憂無慮的美國,但馬兒的死命抗拒,使梁儀芳徹底清醒,明白再也回不去了,內心便慢慢妥協現實的殘酷,選擇不再逃避,勇敢地走下去。
家庭的磨合
而家庭成員間的衝突及磨合,是這部片的一大看點,沒有煽情的橋段,也沒有曲折的情節,整部戲由「瑣事」來牽動起觀眾的心弦。而其中又以母女兩人的相愛相殺最為深刻。
王莉莉總是說著自己快死了,煩躁的梁芳儀因而產生抗拒,逃避的心理無從宣洩,開始對母親產生口語甚至行為上的暴力。相愛相殺的母女倆也驗證了劇中的一句話,「愛與恨是一體兩面的。」
就像梁芳儀在演講稿上寫著,「我最不想成為的人是我的母親,她的恐懼使我恐懼,她的軟弱使我軟弱。」母親的病情使梁芳儀害怕,甚而憎恨懦弱的母親。但這個恨,蒙蔽了她另一方面對於母親的愛。直到妹妹梁芳安 (林品彤 飾 )被診斷肺炎時,她才發現,死亡並非遙不可及,便決定勇敢面對、不再逃避,當願意接納母親的恐懼後,也在此刻她終於感受到另一面被埋藏的愛。電影的最後,在母親幫梁儀芳掏耳朵的親密舉動中,象徵兩人終於破冰和解,也更加珍惜彼此。
同為講述母女關係的電影,有別於《瀑布》強烈的情緒宣洩及壓抑的氛圍,《美國女孩》以其平淡瑣碎的生活描述,深深勾住觀眾的心,更巧妙地撥動七、八年級生的時代回憶。
延伸閱讀:
《淺田家!》:入圍 8 項日本奧斯卡大獎肯定!在快門之間紀錄名為「家」的意義
入圍金馬 11 項大獎!《瀑布》:鍾孟宏導演首部女性敘事電影,在疫情時代窺見母女難以直述的情愫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