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總有小劇場 7個特徵顯示你可能有社交焦慮

▲性格,個性,自卑,討好型人格,社交恐懼。(圖/pexels)

▲社交恐懼與選擇獨處有差別。(圖/pexels、pixabay、PAKUTASO)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許多人喜歡享受安靜的時光,但「選擇獨處」和「害怕社交」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社交焦慮症的人,並非不喜歡和人相處,而是因為內心的恐懼,讓他們無法自在地進行互動。像是打電話訂餐廳、與陌生人對話,甚至講笑話,都可能帶來極大的壓力。如果你有以下這些特徵,可能代表有社交焦慮。

▲性格,個性,自卑,討好型人格,社交恐懼。(圖/pexels)

會事先設計對話內容
這不是像一般計畫明天的行程,而是會反覆在腦中排練每一句話,甚至在心裡寫好對話的「劇本」。就算只是買電影票這樣簡單的對話,也會擔心說錯、卡詞,因此會在心中預演好幾遍,確保自己不會出錯。

解釋:社交焦慮者常常擔心即將發生的對話,為了避免自己在正式場合中出糗,他們會提前「排練」,讓自己稍微安心。但這樣的做法反而加重了焦慮,因為無法真正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

▲▼會議,打噴嚏,日常,技巧,尷尬。(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總擔心別人怎麼看你
你會常常想:「他們覺得我很奇怪嗎?」「我這樣會不會得罪他們?」這類想法經常盤旋在你的腦海裡,讓你對每一個社交細節感到壓力,擔心別人怎麼評價你,並因此感到焦慮。

解釋:社交焦慮的人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甚至過度解讀每一個小動作或表情。這種擔憂會讓他們時時自我批判,並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感到不安。

▲▼I人,社交恐懼,工程師,阿宅,宅男。(圖/Unsplash)

盡量避免和陌生人對話
你會傾向選擇那些能避免與陌生人互動的方式,比如更喜歡網購而非實體店購物,或是希望有人幫你打電話訂位,能少說一句話就盡量少說。

解釋:迴避是社交焦慮症的常見表現。為了避免社交壓力,患者會選擇減少和陌生人的接觸,即使只是打個簡單的招呼或問路,都會讓他們感到不自在。

▲性格,個性,自卑,討好型人格,社交恐懼。(圖/pexels)

害怕在社交場合出錯
無論是說錯話還是做錯事,你都會覺得自己可能在別人面前丟臉,或讓人覺得你笨拙,這些想法讓你對社交活動充滿恐懼。

解釋:社交焦慮的人對於尷尬的情境格外敏感,害怕一個不經意的舉動或話語會被誤解或批評,因此,他們會特別小心,甚至選擇不參與社交。

▲▼網揭「最緊張星座」Top 3。(圖/Unsplash)

有明顯的生理反應
當面臨社交場面時,你可能會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臉紅,甚至覺得頭暈或噁心,這些都是身體對焦慮的自然反應。

解釋:社交焦慮不僅影響心理,也會在生理上有所表現。這些不適感會讓人更加焦慮,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讓每次社交都變得更加困難。

▲▼思考,沉思,想事情,獨處。(圖/取自免費圖庫xFrame)

會調整生活來避開社交
你會刻意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來避免社交,像是選擇人少的路線通勤,或避免去可能遇見熟人的餐廳,目的是減少與人互動的機會。

解釋:為了逃避社交場合,社交焦慮症患者常常會調整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放棄一些原本喜愛的活動,只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這樣的行為會逐漸限制他們的生活圈。

▲▼尷尬,害羞,掩面。(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有這種感覺
很多社交焦慮症的症狀其實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大腦在那個階段特別敏感,對別人的反應也特別在意,這種焦慮感通常會一直延續到成年。

解釋:青春期是我們自我意識逐漸發展的時期,對他人的評價變得異常敏感。因此,許多社交焦慮的人從很早就開始感受到這種壓力,只是當時未必察覺到這是一種心理問題。

改善社交焦慮需要逐步調整心態與行為,並持續練習。鼓勵自己從小規模的社交場合開始,慢慢增加挑戰,累積自信心。正念練習能幫助不再過度擔心別人的評價,或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深呼吸與肌肉放鬆法也能有效緩解緊張情緒,學會用正面的語言鼓勵自己,並放下完美主義的要求,都能逐漸減輕社交焦慮,要給自己時間,耐心對待每一步的進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