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寒冬」來到 數位下的裝幀設計如何殺出血路

文/破點 POINT

對「書」來說,現在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數位閱讀、網路社群媒體興起的現今,資訊、觀點的快速流通,使閱讀風氣隨之提升,只是——紙本換成了螢幕,走入書店變成打開App;趨勢之下,人類的閱讀習慣已然改變,於是我們不禁想,當「書」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具,它的最大價值會是什麼?

「一本成功的書,必須令人想要收藏」,這句出版界的老話,也許正道出了答案。相較於網海資訊的無形,「裝幀設計」為書定義出獨一無二的樣貌、成為可被收藏的「物件」;數位衝擊之下,「設計」能否成為帶動出版業的推手?我們特別專訪了三位新生代裝幀設計師,賴佳韋(小寶)、許晉維,與廖韡,身在數位時代的他們,以不同的觀點看待資訊大爆炸下的裝幀設計,並帶我們洞見「書」在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捨去直觀的視覺元素,改以幾何建構出華麗圖騰,傳達非洲系列文學的特色。圖為獲博客來OKAPI「2015 年度書籍好設計」的《阿瑪杜.庫巴的非洲寓言》。(攝影/林江龍)


▲《創世紀的創世紀》封面,以色塊與燙印的視覺效果,復刻出《創世紀》詩刊。(攝影/林江龍)

Designer. 賴佳韋 David Lai
〔 翻玩獨一無二的視覺體驗 〕

Q:這幾年網路普及的趨勢下,常聽到大家說「紙本書已死」,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小寶:從我2010年做裝幀設計開始,就常聽到「紙本書已死」的言論,我是很樂觀啦,就我觀察,會掏錢買實體書的都是固定群族,在今天來看,確實,看不到書完全消失的跡象,但這兩年來,無論大小出版社,書的銷量愈來愈低、庫存愈堆愈高也是事實,但對裝幀設計來說,我倒覺得不是負面影響。

書愈難賣,它的「門面」會愈被重視,設計師就能有更多空間,量身打造一本書專屬的封面設計與紙材加工,讓它不至於在書群中被淹沒。數位化下,臺灣的書設計反而愈來愈有獨特性,畢竟,相較於電子書,做一本實體書的工法繁複又高成本,如果還和過去一樣,一直做出很相像的封面,不就太浪費了?


▲《創世紀的創世紀》由裡到外的設計都充滿實驗性。(攝影/林江龍)


▲ 非洲系列小說《哈喇魔咒》。(攝影/林江龍)


▲2016年《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取自楊導最後一部電影《一一》經典對白中「一半」概念,貫穿全書的視覺元素。(攝影/林江龍)


▲《再見楊德昌》於線上募資平台的成功再版,開啟了獨立出版的新做法。(攝影/林江龍)

Q:你是否嘗試過將裝幀設計,與現在當紅的網路工具結合?

小寶:我今年參與的「《再見楊德昌》獨立出版募資計劃」就是個案例。當初2012年《再見楊德昌》剛出版,就發生過出版社無預期倒閉,作者在臉書發起「搶救庫存」後銷售一空的情況,但今年難度更高,因為是全彩印刷,要募到60萬才能出版!我一開始心想:在書這麼難賣的時候,可能嗎?結果最後,竟然募得83萬——這是一個奇妙的年代,出版在沒落,線上募資出書卻成功大賣。

就如《再見楊德昌》以網路社群的散播力推動書的銷售,我想未來,書本與數位終究會結合出新的閱讀方式,比如用手機讀一本書,可以同步播放出專屬的音樂之類。說起來,我最近做的韋禮安專輯封面,也是以QR Code結合AR(擴增實境),諸如此類的例子只會愈來愈多,當書不再侷限於視覺、觸覺,閱讀的體驗反而會變得更豐富立體。


▲裝幀設計師許晉維,以線條呈現太宰治《小丑之花》的封面。


▲許晉維的裝幀設計中,常見他喜愛的日本與懸疑視覺元素。

Designer. 許晉維 Hsu Jin-Wei
〔 追求畫面與手感並存的想像 〕

Q:現在來看,大部份讀者都是透過網路買書,你認為這對裝幀設計的影響為何?


許晉維:網路是現在最大的宣傳媒介,線上買書成為主流也是無可避免,但就我所知,有些書在實體店反而賣得比較好!這就看出版社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族群了,書的製作預算也會跟著影響,比如說,目標族群設定在網路的書,裝幀設計就會著重在封面要搶眼上,紙本的特殊加工就會控制在預算內。

但我傾向書無論在網路或實際看到,都要很吸引人。比如2013年我設計的《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書的封面是一片白,把重點放在印刷燙印於紙上的組合效果,透過螢幕看會覺得這書很素,但往另一方面想,讀者實際拿到實體後反而會因超乎預期的立體、溫暖手感,而對一本書感到難以忘懷。


▲在《銀河電車指南》的封面與書殼上,運用簡單的輪廓、形狀設計,呼應故事中平凡卻驚奇的世界觀。


▲《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的裝幀設計重點在於印刷燙印與紙張的組合效果。


 ▲如果懸疑小說的封面會「動」,是否將吸引到更多閱讀族群以外的人?圖為《畫怪物的男孩》。

Q:如果拋開一切限制,你會如何在數位化下大玩裝幀設計?

許晉維:做動態封面吧!人是視覺動物,不管看什麼,第一眼都會被圖片吸引,而「動」又比「靜」搶眼。像我前陣子做的《銀河電車指南》,封面的「宇宙航行」元素就很適合用動態表現,而且,科幻小說說得就是人類未知的領域嘛,透過數位與裝幀結合,科幻小說的魅力就能無上限地展現在書封。

而且,網路世代下很多限制愈來愈鬆散,搞不好有些驚悚小說的封面也可以動態化。我最近正在設計一本類似《達文西密碼》變態版的小說封面,如果能把它做成一點下去,就看到人的頭爆炸,也是蠻酷的!還能吸引到更多閱讀族群之外的人注意。不過如果真有這天,到時,一本書的設計就不是裝幀設計師就能完成了吧!


▲以視覺拼貼呈現出的《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封面。


▲《不同版本的我們》的裝幀設計結構其實為一張大海報,以插畫與視覺動線透露出書中故事。

Designer. 廖韡 Liaowei

〔 只做恰如其分,值得收藏的裝幀 〕

Q:你認為在資訊快速取得的現今,什麼樣的書會令人想要收藏?


廖韡:我覺得不在多繁複的加工,多好的紙,多複雜的印刷技術,而是有沒有選擇適合這本書的開本大小,摸起來適合的加工方式;一本剛剛好適切主題內容的書,就是值得收藏的書。

不過現在做裝幀設計,也要以「銷售」的觀點去想:當書在網路上就能被看到,要如何為一本實體書附帶額外的價值?比如做書盒、海報,或結構上的改變例如分冊,透過這些方式讓書帶有特殊文化感,不再和過去一樣只是文字的載體。像現在,我們去很多咖啡廳跟空間,都能看到紙本書被擺出來當成一種美學的陳設;這就是裝幀設計能賦予書的新可能性。


▲獲博客來OKAPI「2015 年度書籍好設計」的《F》,將書中主角之一喜愛的魔術方塊,設計為燙壓霧黑與螢光綠的視覺反差,帶給觀者好奇感。


▲《台灣妖怪研究室報告》三本書分別使用不同裝訂方式,再以書盒統一為一套。


▲ 《私密信件博物館》以如信件包裹的書盒,延伸設計出網羅自書中內容的實體信件,並在內封印上書中全部的簽名筆跡,所有設計都更襯托出書的主題。

廖韡:對我們這些喜歡紙本書的人來說,會有一個樂觀的想像,只要整體社會一直推廣設計美學,書就不會消失。台灣近年許多設計展覽、媒體的出現,都讓大眾有更多美學能力,去解讀設計師提供的語彙,出版社見到這樣的成長,也會願意把話語權交給裝幀設計師,去嘗試各種設計的操作。

比如《私密信件博物館》這本書,在書之外,我們特別設計一個書盒,像寄來的包裹一樣,裝著從書裡復刻出來的歷史信件,和一封真的可以寄出去的空白信。同樣的概念換成數位操作,書盒也許能架成一個打字機造型的E-mail網站,能讓人打字、選擇信紙,同時看故事的段落,而且打完後按一下按鍵,信馬上就能寄出。

我認為,裝幀不分傳統或數位,只要能透過「內容」延伸出有趣的設計,書在任何時空背景下,都有著被收藏的價值,人們對買書的慾望就不會有消失的一天。

 

賴佳韋 David Lai (小寶)
1984年生,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肄業。賴佳韋工作室負責人。
熱愛文字和音樂與影像。目前主要從事唱片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與表演藝術視覺設計等。連續五度獲德國紅點設計獎,金蝶獎、台灣視覺設計金獎、博客來年度書籍好設計,作品也曾入圍德國iF設計大獎、全美獨立音樂獎年度唱片設計、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澳門設計雙年展獎等,並受邀德國、上海、廣州、澳門等地參展。

作品收錄於2012-2016紅點視覺傳達設計獎年鑑、APD亞太設計年鑑、Design360°雜誌。

Web. www.davidlaiworkshop.com

許晉維 Hsu Jin-Wei
畢業於銘傳大學,喜好閱讀、旅行與觀察流行等新鮮事物。一直覺得文字有特殊的魔力,除了作為表達、抒發、和傳遞思想的媒介外,文字外在的構造、形式也有著不同的意義。而書籍的設計便能結合文字與圖像,創造許多特別的可能。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成為專職的書籍裝幀設計,過了幾年Freelance Designer生活竟也還沒餓死(笑)。
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代表作,喔!還有環遊世界。

Web. www.flickr.com/eddie0104

廖韡 Liaowei

1983年生,平面設計師,工作範疇包括字體、編排、印刷等平面設計事務。
曾獲選Tokyo TDC、Red dot、Brno、Golden bee、Lahti、Output、ADAA、GDC等國際競賽,同時為2009台灣海報新星奬金獎、2011台灣國際平面競賽本土新秀獎得主,並獲選上海設計師俱樂部50╱100新銳──全球80後100位華人設計師。

2011年成立獨立設計工作室L/g/s,專注各項視覺設計製作物。
Liaoweigraphic負責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兼任講師。

Web. www.liaoweigraphic.com

看更多《破點 POINT》文章

想即時獲知最新設計新知動態,歡迎加入《破點 POINT》 Facebook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