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頓與SISLEY宣布,全面撤出亞太市場。時尚產業警訊!專家曝市場巨變 盤點撤台品牌與關鍵趨勢 。(圖/翻攝IG@benetton)
記者王威智/採訪報導
義大利知名時尚品牌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班尼頓)與SISLEY宣布,將全面撤出台灣及亞太市場,此舉在業界掀起熱議。這兩個品牌曾在台灣擁有超過50家直營門市,然而,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及消費習慣轉變,最終選擇退出。
近年來,全球時尚產業經歷了從2016年快時尚當道,再到消費者重視品質轉向精品時尚的高速增長期,然而,2024年起市場趨於冷靜。根據各大時尚品牌的財報,亞洲市場銷售額在2024年下降了約18%至20%,此現象與消費者信心低迷、出境消費外流等因素息息相關。即便是金字塔頂端的奢侈品牌香奈兒,也因業績壓力傳出裁員計畫,足見市場挑戰之嚴峻。綜合業界分析,時尚產業衰退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經濟環境不佳,消費降級
全球經濟衰退、通貨膨脹以及消費者信心低迷,使非必需品市場受到重創。時尚產品屬於可選擇性消費,當經濟環境不穩定時,消費者傾向削減此類支出,轉向更具性價比的產品。
2. 消費者行為轉變,快時尚光環褪去
性價比導向: 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耐用性與價格合理性,減少對潮流單品與品牌溢價的追求。
環保意識崛起: 快時尚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引發關注,永續時尚與環保材質服飾逐漸成為主流。
二手市場興起: 二手交易平台的興盛,使得消費者能夠用更低的成本購買高品質時尚單品,減少對全新商品的需求。
3. 供應鏈問題推高成本,影響定價競爭力
全球供應鏈不穩定、原材料價格上漲與物流成本增加,使得品牌經營成本飆升。這導致品牌必須提高售價,進一步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
4. 疫情影響消費者購物模式
雖然疫情高峰已過,但後遺症仍持續影響時尚產業。過去數年,實體門市因封鎖措施遭受重創,雖然電商有所增長,但仍不足以完全填補實體店面的銷售缺口。
5. 數位轉型挑戰與品牌創新力不足
隨著線上銷售與社群媒體行銷成為主流,品牌若無法有效運用數位工具、適應新的消費模式,將面臨市場淘汰。部分傳統品牌在創新設計上未能緊貼潮流,也影響了市場競爭力。
快時尚品牌的風光時代已成過去。美國品牌Forever 21(F21)早在2019年退出台灣,主因是連年虧損與租約到期;韓國品牌SPAO也因競爭激烈而結束營運;MIXO等品牌同樣面臨困境。而曾經全球稱霸的ZARA,如今也難以重現當年榮景。
消費者從追求便宜的快時尚的購物模式逐漸回歸理性,對高品質、設計感與耐用度的需求提升,奢侈品牌加上明星設計師的加持,成功吸引中產階級轉向購買精緻且更不容易撞的產品。不過這頗熱潮也沒有維持太久,設計創新力不足、審美疲勞也讓這些高端品牌業績下滑,各大品牌不斷更換明星設計師,透露出市場重新洗牌的跡象。
更有「性價比」的輕奢與設計師品牌因此崛起,如Michael Kors(MK)、ISSEY MIYAKE 的 BAO BAO 等品牌,憑藉其獨特設計與高辨識度與相較精品更為親民的價格,成功吸引新世代消費者。
而數位化與人工智慧(AI)也正推動時尚行業創新與轉型,為品牌提供新的機遇。電商成為主要銷售管道,線下門市則轉型為品牌形象展示與體驗空間。此外,AI應用於趨勢分析、供應鏈管理及個性化推薦,將進一步改變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方式。
行銷專家唐源駿分析,「隨著跨國平台如酷澎、淘寶等崛起,消費者能以更低的價格購得時尚商品,直接衝擊在地快時尚品牌的經營。此外,受到經濟波動影響,過去追求快時尚的中產階級也開始『消費降級』,轉向價格更親民的網拍。這樣消費的趨勢,進一步壓縮了快時尚在實體通路的發展空間。」唐源駿認為,OMO(Online-Merge-Offline,虛實融合)將成為時尚產業不可或缺的經營模式,「未來其實在OMO也就是虛擬跟實體這個連結裡面,尤其在客戶體驗跟相關的這個資料的再行銷,都會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一個趨勢。」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