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好難!5個「讓你多花錢」的心理學陷阱全破解

▲儲蓄。(圖/pexels)

▲了解花錢心理學後,儲蓄就能更容易。(圖/pexels、unsplash)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雖然生活大不易,但存錢始終都該是重要的計畫,許多人的金錢觀總覺得用花錢買開心,若你是購物當下覺得很快樂,但在一回神之後就有點後悔,商學院副教授Scott Rick曾表示:「賺多賺少,其實跟花錢的方式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看你花錢時的「心痛程度」,只要看透5個心理陷阱,存款就會厚很多。

▲▼網曝「存錢6秘訣」,現在開始還不晚             。(圖/Unsplash、Pexels)

不想延遲折扣
多數人都是一樣,比起之後的幸福,消費者比較偏向小但即時的快樂。像是存一筆錢到歐洲旅遊,不如找間餐廳吃豐富的大餐,這類的人比較容易衝動型購物,因為延遲滿足需要自制力與自我管理,在花錢時多停一秒想一下,不浪費這筆是否之後得到更多?

稀缺性原則
續多人常被「即將售完」、「最後一件」、「限時特價」的標語所迷惑,會自主帶入「如果我現在不出手,這樣東西就要被搶完了」,以後買說不定更貴,或是之後買不到了,說真的除非你真的絕對需要那個商品,不然哪個商品會是最後一件呢?

▲▼網曝「存錢6秘訣」,現在開始還不晚             。(圖/Unsplash、Pexels)

沉沒成本謬誤
沉沒成本就是「已經花下去且拿不回來」的支出,會有想法像是:已經在百貨逛了一整天,卻什麼也沒買,就會告訴自己一定要買一個東西回家,不然對不起自己的時間成本;另一個例子就是健身房會員,很多人已經加入並買會籍,卻沒有去健身房的習慣,但仍然會一直續會,因為落入「之前已經繳了這麼久,不想浪費之前的付出」。

定錨效應
部分業者會把原本的賣價定很高,就是因為定錨效應的作用,當一件衣服店員告訴你需要花1萬元買它,現在特價5000元,你會只看到「買了就省5000元」而非「我花了5000元買一件衣服」,但之後你可能才發現,根本沒有適合的場合穿它。

▲▼5個「存錢好習慣」,讓你越來越有錢             。(圖/Unsplash)

社會助長
指的是同學、同事或朋友效應,讓你覺得這項購買是合理的,比如有人在辦公室團購牛肉乾,其實你根本不愛吃,但還是會浮現「不然我也來一包吧」的念頭,有時多花30秒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買,一個月省下的錢說不定會出乎你意料之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