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極地、守護深海珊瑚礁與遊牧資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新得主創下「環境保護」新高度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當生活因疫情停止轉動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2021年5位得主」對於人類、生物及環境的維繫與關懷從未停歇

世事多變、白雲蒼狗,歷經2年多的疫情,讓地球人的生活彷彿凝結在某個當下、停滯不前。然而,在一般人看不見的極端場域,卻有一群研究者、科學家、倡議家、企業家,仍前仆後繼以一己之力為全體人類及生物多樣性,爭取最基本的生存、不懼瀕臨絕種的權利。

近一個世紀以來,勞力士不斷支持探險先鋒,竭力衝破人類極限。隨著世事變動,勞力士將探險從最初純粹的探索發現,逐漸轉為保護地球的方式,矢志支持傑出人士及組織運用科學了解當今環境挑戰並制訂解決方案。並於2019年推出「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計劃,進一步彰顯其承諾。計劃初期著眼於以下三方面:透過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支持傑出人士為創造美好未來獻力;參與「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守護全球海洋;以及攜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現狀。

如今,「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仍不懈深化與前瞻之士的合作,其中包括開展「極地之下」(Under The Pole)探險活動,突破水底探索的極限;聯合同一海洋基金會(OneOcean Foundation)與鯨魚座(Menkab)組織,保護地中海鯨類動物的多樣性;贊助水神天然井考察(Xunaan-Ha Expedition)計劃,勘測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洞穴的水體質量;支持B.I.G探險隊於2023年遠赴北極,採集北極面臨的威脅的相關數據;助力冰雪之心(Hearts In The Ice)組織,收集北極氣候變化資訊;以及攜手摩納哥藍色倡議(MonacoBlue Initiative),薈聚眾多專家,共同探討海洋保護的解決方案。

同時,勞力士傾力提供獎學金與補助金,經由水底世界獎學金學會(Our WorldUnderwater Scholarship Society)、勞力士探險家會資助計劃(The Rolex ExplorersClub Grants)等,支持組織及倡議培養下一代探險家、科學家及保育專家。

延續著品牌初創精神,1976年時任勞力士主席安德烈.海尼格(André J.Heiniger)將蠔式腕錶問世50週年慶祝活動,延伸成協助改善地球生活的長期計畫,於焉而生的「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簡稱RAE)由此開始,至今已成功協助來自世界各地的155位得獎者!包括去年2021年,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五位得主:來自美國的菲力克斯.布魯克斯-邱契(Felix Brooks-church),為農村麵粉廠研發配備「營養增量機」,以此解決坦尚尼亞的營養不良問題。來自尼泊爾的,仁澤.普布.拉馬(Rinzin Phunjok Lama),推動當地民眾參與保護全球瀕危哺乳動物的家園。以及皆聚焦於氣候變遷議題,也是今次向大家分享他們啟迪人心故事的路易茲.羅查(Luiz Rocha)、吉娜・莫茲里(Gina Moseley)與軒杜・奧馬魯・伊布拉欣(Hindou Oumarou Ibrahim)。

2021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 路易茲.羅查(Luiz Rocha)- 深潛150米暮光層保育深海珊瑚礁,探索從未見過的全新物種

▲▼             探索極地、守護深海珊瑚礁與遊牧資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新得主創下「環境保護」新高度。(圖/勞力士提供)

▲路易茲.羅查。(圖/© Rolex/Franck Gazzola)

珊瑚礁的生態系,主要是以陽光穿透及水深狀況,由淺至深簡單區分為淺水區、中光層以及深海珊瑚礁生態系。有趣的是,一般人能靠著水肺潛水的方式,欣賞或採樣調查淺水區的珊瑚礁,深海處則需使用水下載人或無人的載具如潛水艇,進行深潛探索。唯獨中光層,因囿限於過去的潛水技術,人類難以深潛,過去的大型載具潛水艇也不適合此地,因此研究反而最少。然而,自從溫室效應、海水溫度升高,連帶影響淺水區的珊瑚礁大規模白化與死亡,科學家也逐漸試著探索水深較深,也較不會受到劇烈溫度、颱風影響的中光層。

▲▼             探索極地、守護深海珊瑚礁與遊牧資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新得主創下「環境保護」新高度。(圖/勞力士提供)

▲珊瑚礁的生態系,簡單區分為淺水區、中光層以及深海珊瑚礁生態系。(圖/© Rolex/Franck Gazzola)

其中,位於馬爾地夫的印度洋環礁,長久以來被視為是地球僅存珊瑚樂土之一,馬爾地夫的國家收入,也與珊瑚主題旅遊及捕魚業息息相關。但儘管政府有意了解如何保護這些珍貴的海洋資源,也想探索「深海」珊瑚能否成為「淺水層」珊瑚和多樣化生物的避難所,路易茲.羅查看出其中問題,「我們對它們尚未有任何認識,所以大部分深海珊瑚礁都未獲保護。即使是馬爾地夫,國內的大部分深海珊瑚礁也沒有受到保護,在大多情況下,政府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年幼時住在巴西沿海地區的路易茲.羅查,海洋幾乎等同於他的生活領域。熱愛一件事物自然就想多靠近它一些,成長經歷讓路易茲.羅查開始學習高級潛水技術,甚至挑戰人體極限,深入水底150米處的深度!此區既是中光層的範圍,更屬於深不透光的暮光層,完全是人類從未涉足的境域。

▲▼             探索極地、守護深海珊瑚礁與遊牧資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新得主創下「環境保護」新高度。(圖/勞力士提供)

▲路易茲.羅查挑戰人體極限,深入水底150米處的深度。(圖/© Rolex/Franck Gazzola)

然而,這個昏暗環境棲息著太多的未知生物,除了更為大型美麗的珊瑚群,更容納許多未知的魚類與其他海洋生物,在此繁殖覓食。這樣獨特且未知的神秘環境,加上需經過數百萬年進化才能成就的珊瑚礁,都讓路易茲.羅查激起了,想「好好保護」的想法。

決心進入暮光層的他,以高度紀律與決心要求自己的技術與體能,為了滿足所有可前往暮光層的標準,他的潛水時數長達6,000小時,並在全球進行70多次科學考察,其中一半更是由他所領導。

目前,他的首要任務即是進入暮光層,在地圖記錄下相對位置,發掘棲息其中的生物、記錄全新物種,並向國家政府或世界組織,提倡更新且更全面的保育措施!基於過去的探險,他估計在尚未有許多研究的暮光層,應該可以發現到大量且從未被人類了解認識的全新魚類及海洋生物,在獲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後,不僅讓路易茲.羅查實現深潛海底的夢想,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人類對於地球海洋生命的認識。想要守護海洋,珍惜宛如天然藝術品的珊瑚礁資源,就得從全盤地認識與瞭解開始。

2021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 吉娜・莫茲里(Gina Moseley)- 繩降北極洞穴 為「極地融化」提出嶄新理論

人類都知道,地球暖化造成北極海冰大片融化,但除了減低碳排放,避免地球溫度節節升高以外,科學家是否還有其他對策?

英國氣候研究員吉娜・莫茲里,既是研究氣候變遷的學術人員,同時也是斜槓勇闖自然界的極限探險家!為了尋找過往氣候變化的軌跡、探索冷暖時期地質的更迭,吉娜・莫茲里竟然得要前往地球最北國境,而且要以繩降的方式降落從未被探索過的北極洞穴。

▲▼ 勞力士,地球,RAE,雄才偉略,藍色使命,珊瑚礁,極地。(圖/品牌提供)

▲吉娜・莫茲里率領的氣候研究團隊,需前往地球最北國境,並以繩降的方式降落未被探索過的北極洞穴。(圖/©Robbie Shone)

之所以要進入洞穴,實是因為其中一個擁有超過50萬年歷史的方解石礦床,當中的層狀結構記錄了昔日氣候變化的點滴,就像樹木的年輪,可以幫助吉娜・莫茲里與其他研究員,分析每一層當下的氣候狀況。

探險北極洞穴的行動,無論在生理或心理各方面,都相當挑戰人類的耐力極限。吉娜・莫茲里與隊員不僅要背負足夠他們在活動中需要的各種補給品,更要徒步走過冰層岩石、攀登高聳懸崖,然後繩降至每個洞穴入口收集樣本,更不用說這趟極限旅程的費用,將佔據他們莫大的學術成本。

▲▼             探索極地、守護深海珊瑚礁與遊牧資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新得主創下「環境保護」新高度。(圖/勞力士提供)

▲吉娜・莫茲里。(圖/©Rolex/Stefan Walter))

獲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吉娜・莫茲里振奮地表示,「我已在腦海中準備探索世上最北洞穴的計劃多年;過去,要想前往那裡幾乎是不可能達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可以說是唯一一個傾力支持此探險活動的項目!」期盼透過此次行動,能幫助研究員實地探查洞穴環境今昔對比的影響,為當今棘手的「極地融化」提出嶄新結論。

2021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 軒杜・奧馬魯・伊布拉欣(Hindou Oumarou Ibrahim)- 善用原民智慧,減低社群摩擦,維護當地有限資源

位於非洲查德,有一支名為莫博羅羅(Mbororo)的遊牧民族,他們的歷代祖先,都是靠著國境內最大湖泊維生,但地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竟然只花兩代的時間,就讓這個湖泊大幅縮減,水資源的消失連帶讓牧草地凋零,動物也難以繼續棲息,族內的農民及牧民,更因資源短缺而出現諸多衝突。

做為父權社會的女性領袖,同時也是氣候變遷兼原住民權益倡議人——軒杜・奧馬魯・伊布拉欣,注意到族人正處在氣候變化的最前線,尤其,「每當季節變更,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會因此改變。」身為和平主義者的她認為,若要號召族人著手面對共同的危機,就必須先滿足他們的共同需求,那就是與資源緊密相關的「地圖」。

▲▼             探索極地、守護深海珊瑚礁與遊牧資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新得主創下「環境保護」新高度。(圖/勞力士提供)

▲水資源對於莫博羅羅遊牧民族來說,何其珍貴,但氣候變遷卻也引爆他們互相爭搶資源的危機。(圖/© Rolex/Eva Diallo)

軒杜・奧馬魯・伊布拉欣首先在乍得西南部的巴伊博庫姆推行這個小型實驗項目,她召集500名原住民牧民,為所屬地區繪製天然資源的地圖,男性負責山脊和高原、河流及聖地,女性負責水泉,此舉施行一段時間後,的確減低社群之間的磨擦,並協助當局更有效管理資源,證明了「繪製地圖」是一種實用、可調度人力並協調資源的方式。

▲▼             探索極地、守護深海珊瑚礁與遊牧資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新得主創下「環境保護」新高度。(圖/勞力士提供)

▲軒杜・奧馬魯・伊布拉欣在父權社會下,以實際有效的「繪製地圖」共享模式,消弭族內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圖/© Rolex/Eva Diallo)

「民眾需要明白,人權問題往往與環境權益環環相扣。我們所有人都依賴大自然。我們都會與環境互動。因此,我認為不能只顧保護人權,而罔顧環境。」軒杜・奧馬魯・伊布拉欣的計畫獲得國家政府支持,更贏得國際讚譽以及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肯定。然而對她而言,最重要的無非是提升族人資源共享的效益,實現她對於重建族內和平的承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