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就找ChatGPT?年輕人陷「AI情感依賴症」習慣後還能回到現實嗎

文/人物誌

在AI無所不在的時代,橫空出世的ChatGPT,掀起了一連串熱潮話題。從過年的刮刮樂選號到近期的吉卜力圖片生成,都可以感受到ChatGPT的影響力比想像中的大。

而我們對它的依賴程度也遠超預期,尤其是情感層面。

最近在社群中,可以看見越來越多年輕人會與ChatGPT聊天甚至還會尋求慰藉。多數人的反饋幾乎都是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我們不用太過用力的解釋自己的想法,它就可以讀懂我們的靈魂,大概這是現實生活中比較難獲得的,而這現象也被稱為「AI情感依賴症」。

▲《難哄》劇照。(圖/微博,下同)

「數位陪伴」是毒藥還是解藥?

從各種使用者的反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其實人們真正渴求的還是情感中的支持與理解。

AI被訓練成能夠模擬人類的說話方式,加上它原先的優勢,可以快速透過大數據分析使用者的問題,給予適當的解決方法,再用理性與正向的表達方式安慰使用者,這種「即時且無壓力」的對話體驗,正好回應了現代人對理解與共鳴的渴望。

然而這個「數位陪伴」是毒藥還是解藥?答案還是得回到人類的使用方式。我們在AI中獲得的情感依賴會不會影響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是我們該省思的。

習慣了AI的溫柔回應,我們還能回到現實中嗎?

AI能模仿人類,而我們卻不能。身為人類,我們無法像它一樣穩定且平靜的回應對方,甚至常常失去耐心。不管是誰,在現實生活中都只能小心翼翼的處理與人相處時的情緒與反應。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AI情感依賴症」出現的原因。當AI成為情緒陪伴者,用最溫柔的方式接住破碎的心,我們是否會習慣這樣完美又無條件的支持,接著開始無法接受現實生活中的不完美溝通?當這個「情感模擬器」能夠滿足多數人的情緒需求,人與人間的關係是否會變得更疏離?

這類的現實問題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雖然目前還無法斷定「AI情感依賴症」是未來需要共存的議題或是短時間的流行趨勢,但當有意識到自己有依賴傾向時,還是需要設定退場機制,將自我拉回現實中,適度的與身邊的人互動,哪怕溝通的不完美,至少彼此都是真正有溫度的存在。

延伸閱讀

2025 年臺灣人必知關鍵趨勢:高齡化、科技、影視、地方創生、身心議題,全面解析全球與本土變局

像AI也是平凡人的算命師 簡少年從創業到命理的人生之「道」

※本文由人物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