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物誌
人與人之間,無論是對話、溝通、聊天,只要是面對面的談話,抑或是透過文字訊息,好像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爭辯」。站在以自我為核心的位置上,想要說服他人認同自己的想法,確實是情有可原的。
然而,當雄辯過多時,不僅身旁的人會覺得:「有必要這麼認真嗎?」自己也會在無形中成為一個愛爭辯的人,抽絲剝繭之下,造就個人習慣性辯論、總要講到贏的原因是什麼呢?有時候,先認清自己和事情的本質,往往比無謂的激烈言論,還來得有意義。
▲每當談論到某個敏感話題,某些人就會不斷地用同樣的說法、一樣的理由來說服聽者。(示意圖/Pexels,下同)
自我保護的某種機制
相信,大家身邊總有過幾個這樣的人,每當談論到某個敏感話題,或者是對方極度在意的「點」時,他就會不斷地用同樣的說法、一樣的理由來說服聽者:「我這麼做是不得已的喔,因為怎樣怎樣,所以我只好這樣那樣。」
強烈的解釋和重複性的說詞,時常讓聽者感到困惑。換言之,會一直用同樣的藉口來說服別人,某種程度上便是在掩飾恐懼,而這份恐懼極有可能還是自己還無法面對的,導致只好搬出一套「千篇一律」作為自我保護,甚至是維護個人在他人心中形象的一種機制。
問題究竟是出在哪裡呢?
那麼,假如今天自己就是那個喜歡爭辯的人呢?
誠如上述所言,在自我保護的機制下,人們會習慣躲在安全的庇護所內,類似活在個人的世界一樣,將他人的耳語和建議都擺在一邊,只管相信眼前認定的一切,即便心裡很清楚知道哪裡怪怪的,還是一昧地自顧己見。
但是就算如此,問題還是存在,終究還是沒有被解決的一天,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勇敢面對心中的結。當然,說來容易做來難,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不過至少我們知道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裡,正視之後,理解「有件事等著我處理」,自然就會有朝下一步邁進的動力。
說服不是不對,只是要言之有理;說服不是不好,只是要有憑有據;說服當然沒關係,只是不要為了說服而說服。人人都在自己的時區上,過好每一刻當下,將發生在眼前的問題一一拆解、圓滿,便已足夠。
延伸閱讀
「表達想法,是生存之道」在任何關係中都要練習:沒有人,能一直理解你隱藏在心底的情緒
「真心愛自己,才能對人生感到滿足。」《給我 40 歲的女兒》:接納原本的自己,持續嘗試讓人生更加有趣
※本文由人物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