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VOGUE
出道13年,秉持著重質不重量的原則,僅發行6張錄音室專輯,不斷突破與創新,改變規則引領世界,成就了今日歐美流行樂壇的女王碧昂絲Beyonce。綜觀碧昂絲Beyonce的專輯發展趨勢,猶如一部「女權主義」進化論,一直到近來融入政治意識及黑人種族議題,藝術視覺專輯的宏觀格局,儼然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
1. 2000年〈Independent Women Pt. I〉
真命天女Destiny’s Child時期的《Independent Women》象徵碧昂絲女權主義的萌芽期,也是當時電影《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的主題曲,從此奠定真命天女Destiny’s Child女子天團的地位。
2. 2003年〈Crazy In Love〉
首張專輯《 Dangerously In Love》是純粹迎合市場需求的純商業專輯。歌曲大多為R&B芭樂情歌或是舞曲風格,像是〈Crazy In Love〉或是〈irreplaceable〉,脫不了賣弄性感或是男女情愛的內容。
3. 2006年《Dream Girls》
歷經真命天女Destiny’s Child解散後,碧昂絲Beyonce在發展歌唱事業之餘,於當年演出音樂電影《Dream Girls》Deena Jones一角。以一首〈Listen〉奠定鐵嗓女歌手的名號,也憑藉電影一角獲得金球獎提名殊榮。
4. 2008年《雙面碧昂絲I Am…Sasha Fierce》
第三張專輯《雙面碧昂絲I Am…Sasha Fierce》,著重於個人行象塑造,展現一動一靜的雙面對比。〈I Am…〉展現沉穩內斂深情的碧昂絲Beyonce,揮別過往帶點炫技飆高音的嗓子;〈Sasha Fierce〉則是碧昂絲虛構出來的人物,唯我獨尊、具侵略性且豔光四射的女人形象。該張專輯當年贏得了六座葛萊美獎,誕生像是〈If I Were a Boy〉、〈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Halo〉等大熱單曲,但曲風拘限Dance Pop和Ballad,仍停留在商業流行專輯的階段…
5. 2011年《4》
2011年初,碧昂絲Beyonce與經紀人父親終止長達十年的合作關係,象徵真正獨立的開始,也因此第四張專輯《4》漸漸脫離主流市場的胃口,為邁向藝術專輯的序曲。首波單曲〈Run the World (Girls)〉,極端的女權主義意識,將女性塑造為女戰士,傳遞想稱霸全世界的渴望;〈Best Thing I Ever Had〉、〈Love on Top〉則傳遞沉浸在新婚喜悅。然而這張專輯可能是碧昂絲Beyonce歌唱生涯的一次滑鐵盧,銷售不如預期 (與個人生涯相比而言),原因在於激進的女權理念與黑人種族文化仍難入主流之列。
※來源:Vogue TW
(完整文章請看VOGUE.com)
延伸閱讀
碧昂絲超狂入圍次數! 2017葛萊美獎9項提名,有望破歷史記錄
碧昂絲演唱會秀Girl Power,「女人天生強者」
查寧塔圖這次不當猛男,變身XL版Elsa、碧昂絲突破演出!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VOGUE網站》
※本文由VOGUE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