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這世界上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侃侃而談,特別是內向、話不多的人,在職場上難免會覺得吃虧。但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也能讓溝通變得輕鬆自然,不需要勉強自己去當話題王。以下幾個方法,或許能幫助你在工作場合中更自在地與人交流。
▲不是每個人都是話題王,但有些溝通技巧能幫助你表達更有效。(圖/PEXELS、pixabay、unsplash)
用眼神讓對方回答更多
如果你問了一個問題,結果對方回答得模模糊糊,或者根本沒回答到重點,不妨用眼神直視對方,然後稍微保持沉默一下。這種做法會讓對方下意識意識到「好像沒有講清楚」,然後自動補充更多資訊。
「這份報告的數據是哪裡來的?」結果對方回你:「喔,就之前的資料啊。」這時候,你不用馬上追問,而是看著對方、停頓個幾秒。多數情況下,對方就會補充:「喔,我是從去年的報表裡抓的數字,然後加上這次的調查數據。」
對方音量變大,自己反而要穩住
有時候,職場上難免遇到情緒比較激動的人,可能因為壓力太大,或是習慣講話比較大聲。如果這時候你也跟著提高音量,那氣氛很容易變僵。不如試試看用平穩的語氣回應,對方反而會因為你的冷靜,慢慢放低音量。
主管急著要一份報告,聲音提高:「這份文件怎麼還沒好?」如果你也回:「我就還在弄啊!」可能會讓氣氛更僵。但如果你穩穩地回:「我現在正在處理,還需要半小時,你覺得可以嗎?」對方的情緒往往也會跟著降下來。
試試坐在總會「挑戰你」的同事旁邊
有時候會議上總有那種特別愛找碴的人,可能你提個想法,他就一定要反駁幾句。如果你知道這樣的人會出現,記得別坐他對面,不如反其道而行,直接坐他旁邊。這樣會讓對方少了一點心理距離,反而不好意思太針對你。
如果你知道某個同事很愛在開會時公開質疑你的點子,那就直接在進會議室時選擇坐他旁邊。當彼此距離變近,氣氛會比較沒那麼劍拔弩張,他可能反而不會那麼強烈反駁你。
記住每個人的名字,讓對話更有溫度
人的名字對自己來說是最特別的字眼,如果你在對話中加上對方的名字,對方會更容易對你產生好感,也會覺得你很有親和力。
你想問行政部門的同事拿資料時,如果直接說:「可以給我上次的報表嗎?」感覺就像一般請求。但如果改成:「小芳,上次的報表還在你那邊嗎?可以借我一下嗎?」聽起來就親切多了,對方也會更樂意幫忙。
當腦袋一片混亂時,用寫的
有時候壓力一大、腦袋轉不過來,講話也會變得卡卡的。這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張紙或開個記事本,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整理一下邏輯,這樣開口講話時會更順暢。
如果你要向主管報告一項進度,但覺得自己腦子很亂,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講,那就在紙上寫幾個重點,如「1. 目前進度 2. 遇到的問題 3. 需要的支援」,這樣當你開口時,就不會東跳一句、西跳一句,讓人聽不懂重點。
少一點選擇,決策更快
有時候,選擇太多反而會讓人猶豫不決,甚至影響溝通效率。如果你容易在選擇上卡關,不妨先設定好一個基本原則,讓自己做決定時更果斷。
假設你和同事要一起訂午餐,但你對每間餐廳都拿不定主意,最後變成:「隨便啦,你決定。」這樣反而會讓對方也不知所措。與其這樣,不如先篩選掉一半:「我今天不想吃炸的,剩下的你選吧!」這樣對話會更有效率。
避免直接對抗,試試用「共識」的方式說話
如果你不同意某人的看法,直接說「這樣不行」或「你錯了」容易讓對話變成對立。不如試試「我懂你的意思,但我們能不能換個方向想?」這樣比較容易讓對方接受。
如果同事提出一個你覺得不可行的方案,與其直接說:「這樣不可能啦!」不如說:「你的想法很有趣,不過如果改成這樣,可能會更可行,你覺得呢?」這樣比較容易引導對方改變想法,而不會讓對話變成爭執。
我想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