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自己還是迎合社會期待?學習不畏「世人」眼光 才能找到正確的路

▲要做自己還是迎合社會期待。(圖/女子學)

▲(圖/《荼蘼》劇照)

日本無賴派小說家太宰治,於其著作《人間失格》中提及:「『世人』到底是什麼呢?是『人』這個字彙的複數型嗎?哪裡看的到世人的實際樣貌呢?」

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肩膀上便開始背負著「世人」的期待,都還來不及自己去探索世界,就有許多聲音、理念、觀點等待我們吸收或接受,那些「世人」認為的好,似乎早在無形之中成為你我追求的人生目標。

那麼,世人究竟是誰?是社會大眾的基本輪廓,還是自己內在的不安?那麼,現階段的我們,應該符合世人的要求,還是傾聽心裡的聲音呢?

社會型態,取決於人的需求

▲要做自己還是迎合社會期待。(圖/女子學)

▲(圖/《派遣女王 2》劇照)

不同的國家、種族,因應著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由內而外地衍生出各種豐富的觀點與型態。無論是內在的理念思想,甚至外在的生活習慣,所有被大眾認定的社會既定樣貌,追溯成型的源頭,其實多半來自於人類的需求。

可能是為了整頓生活的安穩,又或者想保護所珍視的人,老祖宗一點一滴創造出「社會」,讓身為後代的我們可以少走冤枉路,在已經被前人建好的道路上,安全地朝每個人生階段邁進。

「世人」,會不會就是自己?

▲要做自己還是迎合社會期待。(圖/女子學)

▲(圖/《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然而,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份看似貼心的存在,反倒逐漸成為一種壓力呢?倘若選擇別條路,不同於世人認定的「平穩道路」、沒有在世人劃分的年齡成為某種樣子的時候,就代表是錯誤、是特立獨行嗎?

這個問題,相信正困擾著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我。人人都有夢想,只是現實總叫我們取捨、總要我們朝大眾認定正確的方向前進,如果有其他想法,便顯得「不太應該」。奇妙的是,諸如此類的壓力大多是來自自己的堪憂或害怕,擔心不一樣會落人口舌、恐懼不一致會招人耳目;既然堪憂、恐懼都是自己造成的,那麼「世人」,會不會其實就是自己呢?

人生是一首可以自由編整的詩

▲要做自己還是迎合社會期待。(圖/女子學)

▲(圖/《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仔細地推敲,不難發現其實人生中有許多事情,並不是社會絆住了你,而是你害怕跨出舒適圈、害怕跨出後的不確定感。

編輯覺得,身而為人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有眾多的選擇權,可以把很多喜歡的、渴望的,拼湊成一首專屬個人的詩。正因為人們擁有思想自由,才會有那麼多豐富有趣的人生提案;意見可以參考、建議可以採納,不管這個世界今天在哪種走向、社會潮流在哪種類別,都別忘了自己心裡的感受,才是成就自我實現的不變法則。

「做自己」和「社會期待」,乍看之下是衝突連連,換個角度來看,反而蘊藏著創新、蛻變的機會,要做個處處受限的人,或者自由發揮的人,往往都是一念之間的內在選擇。

延伸閱讀:

累了,不妨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藉由一步步的反思,用不同角度看待挫折與挑戰

比堅持更難的,是放棄:「請在放棄的理由中,找出讓生活更好的方式。」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