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市美學新態度
數位科技的高度發展,不只改變人類的生活面貌,也影響人文領域反思與當代藝術的表現。
近年來,藝術家張禮權積極探索水墨如何與數位時代共存,以全球恐怖攻擊在網路激起的漣漪為主軸,創作一系列水墨畫作,表達國際情勢、台灣水墨的承載與社群媒體的虛實現象。
▲張禮權於華山小客廳舉辦的個展「按˙提˙斡˙WAR 2.0」。(圖/邱家琳攝,以下皆同)
2017年,張禮權延續水墨與數位時代的創作核心,首度嘗試裝置作品與AR擴增實境技術,於華山小客廳推出個展「按˙提˙斡˙WAR 2.0」,探索網路資訊傳遞的過程,帶給大家全新的水墨觀展體驗。
同時,展覽也與台灣設計師品牌「立服」合作,將藝術家獨特的山脈紋理融入服飾設計。「『按』、『提』、『斡』是書法的運筆動作,與『Antiwar』(反戰)的讀音相似。」
策展人張乃予表示,這個系列作品的靈感來自巴黎恐怖攻擊,許多人將臉書大頭貼置換為法國國旗的色彩濾鏡,此現象也引發張禮權省思反戰與社群媒體等議題,換頭貼的舉動是因為關心恐攻事件,還是只是想跟隨風潮。
他也提到,「按˙提˙斡˙WAR 2.0」打破傳統水墨直立或橫軸的形式,呼應社群媒體常用正方形為創作框架的概念,讓所有展出畫作都是正方形,無論懸掛哪個方向,都可以被觀看。同時,張禮權也透過漂浮的「山水島嶼」創造虛幻情景,強調反戰、愛與和平的思想。
「島嶼在雲間飄浮,代表戰爭爆發後,原本居住在土地的人流離失所,或為了尋找『桃花源』開始遷移。」張禮權表示,反對恐怖攻擊、追求愛與和平,就得離開原先的環境,追尋遠離戰火與動亂的桃花源。
▲藝術家張禮權於開幕記者會致詞。
飄浮的山水島嶼 暗喻網路社群互動
在社群媒體世代,訊息傳遞速度加快,但也因為部分資訊未加以求證,經常發生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現象。
張禮權以此為靈感,透過四幅畫作呈現山水建構的順序,從白描輪廓、山川位置確立、山脈肌理構成,到最後墨色暈染與雲煙繚繞,象徵每一次的訊息傳播,都比前一次內容來得更豐富。
同時,他也將兩組四幅畫作《過程1》與《過程2》並置,搭配鏡面創作裝置藝術,營造訊息傳播無遠弗屆的氛圍。當觀者比對兩組畫作,就能察覺其中的些微差異,暗喻大家誤認彼此在討論同一件事情,但隨著資訊傳遞,越接近尾聲,便會發現那只是兩幅外型很雷同的作品、兩起相似的事件。
▲張禮權首次嘗試的裝置藝術《過程1》與《過程2》,2017年。
對張禮權來說,無論是Facebook、Line或Instagram,所有網路社群都充斥真真假假的人事物,大家必須仔細過濾資訊,如果認為一切都是真實的,那就糟糕了,而他畫中的黑白色彩也代表真假與虛實的對比關係。
▲張禮權《過程1》局部。
【延伸閱讀】來一碗台北 古典與未來結合的數位山水城市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我想要說....